当前,以基因编辑为代表的生物技术快速突破,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迭代,与全球产业变革形成历史性交汇,为合成生物制造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与广阔的市场空间。

为深入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关于发展生物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有关精神,抢抓生物制造产业发展机遇,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会同市相关部门主动布局,开展合成生物制造产业创新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和相关政策举措的编制工作。充分发挥北京创新资源禀赋优势,通过加强底层技术创新、统筹平台布局,进一步引导创新主体培育和产业集聚,打造成为生物经济发展新引擎和未来产业发展新标杆。

底层工具创新突破,提升产业支撑能力

北京原创研究实力突出,经过前期培育,已经在基因编辑工具开发、高通量筛选底盘细胞、代谢调控等行业亟需的底层工具取得突破。

中科院遗传发育所高彩霞在国际上首次提出将AI辅助的大规模蛋白结构预测应用于基因编辑工具挖掘,成功开发了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基因编辑工具,有望打破基因编辑底层专利垄断。

清华大学张翀将液滴微流控技术应用于不同类型工业微生物的高通量筛选上,为新一代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底盘细胞的创制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中科院微生物所陶勇运用代谢工程技术,对底盘菌株进行设计与改造,构建高附加值天然产物合成菌株,实现目标产物的高效合成。

加快技术服务平台建设,促进产品绿色先进制造

工业菌种作为合成生物制造的关键核心,是持续开发创新产品的重要环节。清华大学陈国强、于慧敏团队,分别开发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嗜盐菌和红球菌特色工业菌种开发平台,成功开发出生产类型多样、性能各异的工业菌种,用以生产生物基聚羟基脂肪酸酯(PHA)、烟酰胺、丙烯酸、西他列汀等多种重要化学品、高值手性医药中间体等,显著降低生产成本和三废排放,为食品、医药、日化等领域关键产品生产提供全新的解决方案。

中试放大平台建设是推进合成生物制造工程化关键技术研发、验证及转化的重要一环。已启动北京市合成生物制造技术创新平台建设:

依托中粮营养健康研究院,建设以移液工作站为核心的工业微生物高通量筛选平台,开展大规模的微生物培养和筛选、生物活性分子的检测、功能蛋白的定向进化等技术服务。

依托北京化工大学谭天伟院士团队,建设北京市合成生物制造技术创新中心,围绕生物催化剂设计、生物制造原料开发、生物制造过程强化、生物制造产品工程等内容开展技术攻关,实现更多“从1到10”的突破。

依托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建设集研发、中试、验证、孵化等功能于一体的食品生物合成产业综合创新平台,推动功能酶和功能肽的开发,以及国产核心原料替代,助力平谷农业中关村产业转型升级。

推动技术监管共研,拓展创新产品应用场景

合成生物制造创新产品随着基因编辑等新技术快速迭代,也给监管审批技术创新环节带来挑战,联合相关部门前置开展监管技术共研,有利于推动创新产品进入市场。

为加速D-阿洛酮糖产品审批应用,组织国家相关监管部门与企业共同研究,推动建立我国遗传修饰微生物生产的新食品原料的管理路径和构建评价体系,拓展D-阿洛酮糖功能性替代糖应用场景,拓宽D-阿洛酮糖国内外市场,为产业规范发展提供前提和保障。

组织科技与监管协同创新,开展食品直接接触PHA材料可行性和安全性评价,为监管部门提供技术指导及支撑,推进合成生物降解塑料新产业培育;开发能够应用于细胞培养及辅助脂肪组织移植的PHA支架,建立生产控制技术和产品质量规范,打造可降解支架创新产品,引领高值低耗合成生物制造产业风向标。

打造高端产业集聚区,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

启动建设昌平区、平谷区等合成生物产业聚集区。

中关村合成生物制造产业集聚区首落昌平区,昌平区以全域为基底,以未来科学城为重点发展合成生物制造。

平谷区布局食品合成生物制造创新平台,推动农业中关村建设。

2024年,北京市将公开发布合成生物制造相关行动计划,加快建设北京合成生物制造技术创新中心,支持高附加值、生态友好的产品在京全产业链布局,加快昌平区、平谷区等合成生物制造集聚区建设发展。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