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北京市加快医药健康协同创新行动计划(2021—2023年)》顺利收官。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作为牵头单位,会同18家市医药健康统筹联席会成员单位紧密协同,共同推进医药健康产业发挥引擎作用,成为构建本市高精尖产业结构的重要支撑。

产业创新发展继续保持国内领先,2023年,全市医药健康产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24.6亿,产值1794.4亿元,产业总体规模接近9800亿元,为成为万亿级产业奠定扎实基础。

多项主要指标超额完成,近三年上市企业数量新增32家,总计84家,知名科学家在京创办具有原创技术的初创企业21家;创新药和创新医疗器械提交上市申请达到92个,其中,38个医疗器械通过创新通道获批上市,24个三类AI医疗器械获批上市,均居国内首位;8个1类创新药获批上市,居全国第三。产业生态进一步优化,推进建设30家示范性研究型病房;飞镖孵化器一、二期、巢生加速器等高水平专业孵化器已投入使用;搭建了擎科生物的核酸合成、剂泰生物LNP载体等一批CGT关键技术服务平台;完成医药产业工业用地供应3052亩,新增标准厂房129万平米,设立了200亿规模的医药健康产业投资基金,市级部门配套出台产业支持政策20余项。与此同时,高博国际研究型医院建成启用。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医疗器械技术审评中心医疗器械创新北京服务站正式揭牌启用。

生命科学原始创新策源能力和技术占先优势显著

新型研发机构高质量发展

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和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所顺利通过国际评估,建设成效获评估专家委员会高度肯定。

“智能脑机系统增强计划”正式启动,“北脑一号”、“北脑二号”取得阶段性进展,“北脑二号”在国际上首次实现非人灵长类动物的二维脑控。

北京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研究院举办人多能干细胞研究与治疗国际研讨会(PSConf 2023),就干细胞标准、干细胞伦理治理、干细胞数据资源开放共享等形成国际协同共识,发布中国首个人源干细胞标准《生物样本库多能干细胞管理技术规范》(GB/T42466-2023)。

培育产出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生命科学前沿人才和原创成果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高彩霞团队开发了大片段DNA精准定点插入新工具PrimeRoot,入选Nature 2024年值得关注的七大技术。

高家红团队开发了基于原子磁力计技术的新一代脑磁图技术,突破传统超导脑磁图的技术瓶颈。

基于邵峰院士团队的科学成果所开发的小分子先天免疫激动剂PTT-936,已获得美国FDA批准开展临床研究。

李毓龙团队率先在国际上开发出一系列神经肽探针工具包。

尹航团队创建了全新的靶向Toll样受体免疫调节剂筛选技术,使细胞内Toll样受体成为可研发药物靶点。

刘子鹤团队发现了一种新的基于肌醇焦磷酸酶的碳代谢核心调控途径。

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的苏俊揭示了人类卵子经常错误分离染色体的分子机理,并提出首个增加人类卵母细胞纺锤体组装和染色体分离准确性的防治方案,入选2022年度《麻省理工科技评论》全球“35岁以下科技创新35人”。

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清华大学生物医学交叉研究院曹鹏研究大脑感知病原入侵启动病理防御反应的神经机制取得阶段成果,获得2023年生命科学领域“科学探索奖”。

北京临床研究水平和创新能力显著提升

多措并举推动我市临床科研创新成果转化研究,如推动首医科创中心建设、支持北京天坛医院和北京安定医院开展成果转化试点项目等。

通过支持以医生为主导的、医工交叉合作的创新医疗器械的早期研发,引导优势医院和头部企业强强联合;紧贴临床需求,鼓励医生早期参与创新成果开发。

近几年,多项医生主导、企业参与的的创新产品落地转化,其中,10余项医生主导创新医疗器械产品获批上市。如:北京积水潭医院与北京罗森博特科技有限公司就“智能化骨折复位机器人技术成果”签署转化协议,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与爱康医疗合作研发国内首款获批上市的“金属3D打印定制式长段骨缺损修复体系统”使病人的治疗周期缩短了近90%,花费减少了近50%。

推动高端医疗器械创新产出,持续领跑全国

在前期持续布局培育下,2023年我市进入创新通道获批上市创新医疗器械11个,持续四年,数量居全国第一。

北京术锐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研发的“腹腔内窥镜单孔手术系统”是国内首款、全球第二款获批腹腔内窥镜单孔手术系统,该产品具手术创伤小、操作灵活有力、视野调整范围大、定位臂安全协动等优势。有效填补了国内单孔腔镜机器人的空白。

华科精准(北京)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神经手术定位机器人”,是国内唯一一款中美同时获批的手术机器人。该产品在手术计划环节对患者的医学影像进行综合分析后处理,制定出最佳手术方案。

“磁共振引导激光消融治疗系统”为国内独家产品。通过在颅内置入激光光纤,在磁共振实时监测下,利用激光释放的热量对病变组织给予精准消灭,为开颅高风险患者提供新的微创选择。

持续巩固AI领域创新优势,拓宽创新产品应用场景

目前我市AI医疗产品获得医疗器械三类证,居全国首位,其中多项产品为国内首个,形成占先优势。2023年我市AI三类器械获批上市11个,数量稳居国内第一。

长木谷公司自主研发的“关节置换手术模拟软件”,为国内首个人工智能辅助骨科治疗类手术计划软件产品,辅助医生进行成人髋关节、全膝关节置换手术模拟,可提高人工关节安放的精准性。

数坤科技的“数字人体”平台,集成了原创AI技术,能够为医学临床提供脑、心、胸、腹、肌骨等人体多部位技术模型,实现对冠心病、脑卒中、肺癌、肝癌、乳腺癌等重大常见病和慢病的评估检测。针对我市数字疗法企业在产品研发过程中提出的检测检验、临床评价和技术审评原则等诉求,整合临床和审批资源优势,围绕产品上市审批前产品检测和临床试验两个关键环节,联合国家器审中心搭建共性技术平台,推动监管技术创新,参与国家相关标准、指导性文件的制定,加速我市产品上市。针对人工智能医疗领域头部企业发展需求,联合海淀、昌平区,联动方式推动AI辅助诊断产品在体检、基层医院等不同场景下的应用,逐步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示范模式和标杆应用,推动完善AI医疗商业闭环。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