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在委党组的坚强领导和支撑处室的有力指导下,高促中心持续强化党建引领,紧紧围绕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世界领先科技园区建设工作,全力做好企业和园区服务,服务企业协同考评工作7次居全市第一,党建创新工作成效及服务独角兽企业的经验做法分别在《前线》客户端和《北京支部生活》发表,创新创业中关村“风采一线”专题宣传中心先进事迹。
担任独角兽服务管家,助力创新型企业健康发展
全力抓好独角兽十条落实,推动市区两级加快实施独角兽十条措施,落实分工任务。
不断强化独角兽企业和潜在独角兽企业跟踪服务,推动将独角兽企业和硬科技潜在独角兽企业纳入重点企业“服务包”,组织各级领导开展走访调研,累计解决企业发展诉求超过300项。
全年举办“助航活动”20场,为企业提供政策宣讲、融资对接、出海服务、产学研交流等,惠及企业800余家次。
积极助力独角兽企业上市,今年以来已有7家独角兽企业成功上市。
成功举办首届全球独角兽企业大会,大会集聚海内外近150家独角兽企业、潜在独角兽企业和近100家机构,发布《中国独角兽企业发展报告(2024年)》。
会同中关村独角兽企业发展联盟搭建专业化服务平台,发布“独角兽企业服务清单、独角兽企业国际法律服务计划、独角兽企业算力服务平台、独角兽企业市场合作计划、《中国向新力》系列栏目”五大创新服务。
推进科技型企业认定,推动科研设施与仪器开放共享
推进高新技术企业申报认定工作,组织召开市级工作调度会9场次,会同各区科技部门紧盯存量、挖掘增量,全年累计受理企业申报超1.1万家,我市年度高新技术企业保有量预计超过2.97万家。2023年度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情况表填报率98%,为历年最高。
有序开展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评价,全年完成四批次入库企业的受理审核、公示公告,按照要求抽查核查约500家企业,累计公告入库企业超过1万家。
做好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入库审核,年度累计入库企业约4500家,其中以直接入库方式申报的企业占79%。
大力开展科研设施与仪器开放共享,促进80家单位1.45万台套、原值151亿元的科研设施与仪器向社会开放共享,形成对外开放服务事项近3000项。考评周期内为1.5万余家次企业提供服务,服务合同达23.25亿元。促成15家开放单位与企业及创业团队合作开展科研活动76项,为企业节约创新成本近1200万元。
周密筹办系列赛事,不断擦亮创新赛事招牌
举办第七届中关村国际前沿科技大赛,首次设立北美洲、欧洲、亚洲及港澳台4大境外赛区,共吸引75个国家和地区3164个项目报名参赛(境外1280个项目),国际化项目占比例超40%,8家京外企业或者创新团队已经实现在京落地。
组织第十三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北京赛区相关赛事,共有407家企业报名,13个项目符合全国赛晋级标准,原粒半导体、君清洲源、中科睿医分获全国赛一、二、三等奖,其中原粒半导体获得总决赛金奖。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获工信部火炬中心颁发的“十三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地方赛优秀组织单位”奖。
助力建设世界领先科技园区,布局高品质科技园区
培育建设高品质特色产业园区,围绕分园主导产业,累计布局支持中关村(延庆)低空技术产业园、中关村(大兴)细胞基因治疗产业园等26家园区建设54个产业技术服务平台和14个专业孵化器,服务企业累计4300家次;新增专业运营管理人员30人,提升园区专业服务能力。组织7场“见新·见质 中关村园区行”系列活动,吸引园区运营人员500余人次观摩交流,“学标杆、促提升”。完成首批23家园区挂牌和综合评价,在营收、地均、研发投入等质效方面呈现多个倍增。新增17家中关村特色产业园,数量达40家,覆盖15个分园,覆盖8大战兴产业领域和14个未来产业领域,总建筑面积1500万平方米,聚集企业5000余家,预计收入超万亿元。
统筹推进京津冀国家高新区联盟建设,发布联盟年度计划,建立联盟成员共建对接机制,推出1个标识——联盟标识、上线1份地图——京津冀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地图,举办28场交流活动,促进156项科研合作,推动320个项目落地。
持续加强共性平台建设,支持5个共性技术平台开放服务,面向商业航天、生物医药等领域挖掘25个潜在共性技术平台。带动研发投入4.41亿元,聚焦产业紧迫需求突破近30项产业关键共性技术,服务行业企业600余家次。
2025年,高促中心将继续围绕企业与园区服务“双主线”,加大对独角兽、潜在独角兽企业的挖掘和培育力度,统筹做好“独角兽十条”落实,支持独角兽企业在京稳定发展;持续做好高新申报及认定工作,会同各区进一步挖掘潜在申报企业;优化中关村国际前沿科技大赛赛事赛程与评选机制,探索市区协同机制,推动大赛优质项目在京落地;持续布局打造高品质特色产业园区,促进重点企业、重大项目、优质资源向园区优先布局;持续推进共性技术平台开放服务,助力企业释放创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