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案例背景

  北京具有丰富的气象景观资源(如蓝天、白云、朝霞、晚霞、云海等),各种特色气象景观近年来备受公众青睐。但气象景观的出现受多种因素影响,使得其生成和消散都存在一定的预报难度。如果不能建立气象景观的精准预报能力,则无法满足公众对美好气象景观观赏的兴趣和出行旅游的计划需求。当前气象景观服务模式单一,缺少跨部门协作机制和权威性发布渠道,本课题探索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互联网+气象景观”新服务方式,并联合密云等区文旅部门、旅游平台、互联网企业等将研究成果进行示范应用,建立特色气象景观数字化服务平台,是助力中共北京市委提出的“培育网红打卡新地标”“漫步北京”“畅游京郊”等计划落地的必要课题。

  二、取得效果

  课题由北京万云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和北京市气象服务中心承担。团队首次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气象景观的识别,该方法能够有效捕捉北京地区气候与天气特征,并具备良好的可移植性,便于在其他地区推广应用;课题利用随机森林算法实现了蓝天白云的精细化预报,首次构建了朝霞与晚霞的天气概念模型,首次构建了云海概率预报模型,填补了北京地区云海预报研究的空白,首次研发了北京地区观星适宜度等级预报模型。课题研发的北京市地区特色气象景观人工智能识别预报模型、北京市地区特色气象景观天气概念预报模型、北京市地区特色气象景观逐日和逐小时精细化预报模型均已成功应用于气象业务实践,实现了气象景观的精细化、智能化预报。

  课题制作了蓝天白云、朝霞晚霞、云海、星空景观的科普长图产品,以图片形式科普气象知识并展示北京气象景观预报信息,该产品通过北京市气象局官方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平台多媒体发布;课题研发的“漫步北京”微信小程序为公众提供即时、便捷的气象景观数字服务,公众可随时在小程序中获取气象景观实况数据、体验气象景观的VR交互影像、规划未来行程、查看科普信息、分享当下体验等;多样的服务产品向公众普及气象景观知识,提升了公众对气象景观的认知和兴趣。

  三、成果转化

  课题通过与影视传媒、户外运动、高校活动等领域的合作伙伴开展跨界合作,为其提供气象景观预报服务,获得了合作伙伴的认可;为旅游平台和互联网企业提供天气实况与预报数据、气象景观实况数据、气象景观未来24小时及3天预报数据等服务,扩展旅游路线规划、个性化景点推荐、VR虚拟景观体验、数据接口与分析报告等多种增值服务,提升市场竞争力;在多个重点景区开展示范应用,通过精准的气象景观预报,吸引了更多游客,从观光收益、举办活动、住宿与餐饮、旅游购物与娱乐方面带动了景区经济效益的提升,经测算,课题在圣莲山景区产生气象服务效益产值为37.7万元,比2019年增长11.18%,在白草畔景区产生气象服务效益产值为40.1万元,比2019年增长13.2%。

  课题通过多维度技术应用与推广,为企业及产业发展做出贡献。在圣莲山、白草畔等重点景区示范应用人工智能气象景观预报技术,借助精准预测提升游客观赏体验与景区智慧化管理水平;与影视传媒、户外运动、高校等领域跨界合作,降低了影视拍摄成本、提升了户外旅行策划效率、为高校活动提供了精准天气服务,相关技术及“漫步北京”小程序获各领域用户高度认可。通过微博、小红书、央媒矩阵等多媒体平台实现高曝光(如微博热搜、小红书预估曝光200万),精准触达超2万目标用户,并在核心地段投放广告覆盖722万人次客流,结合成果推介会与景观评选活动,深度链接行业资源,推动气象景观服务与多产业融合,增强区域旅游吸引力与经济活力,为技术商业化拓展与产业升级奠定坚实基础。

  市场方面,文旅领域可向大量自然景观类景区推广技术服务,形成可复制的合作模式;影视、户外等B端企业通过定制化数据服务可拓展多元合作场景。C端可依托“漫步北京”小程序拓展会员订阅、广告电商等轻量化产品,沉淀垂直领域用户。项目已通过多媒体矩阵实现高曝光,触达大量精准用户,并积累景区、企业合作案例。未来可通过区域试点复制、跨平台API接入及场景化功能迭代,进一步释放“气象+文旅+传媒”的融合价值,推动技术商业化落地与产业创新发展。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