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深耕医学科研及管理领域十余年。搭建北京积水潭医院成果转化平台,近五年完成37项科技成果转化,转化合同额超过3亿元,完成骨盆骨折复位机器人、围肘关节3D打印系列技术等项目的孵化和转化。兼具专业素养与行业洞察,推动理论研究与实践成效的融合。

  一、个人简介

  于洋,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积水潭医院副院长,研究员。专职从事医学科研及管理工作十余年,对医学相关领域的研究、科技成果孵育及转化具有丰富的经验。2018年组建积水潭医院技术转移办公室,搭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获得同行高度认可,挂牌中关村技术转移平台。

  二、教育经历与业绩荣誉

  完成ATTP(国际技术转移经理人联盟)培训课程,取得中国国际技术转移高级经理人资格证书。参加清华五道口金融学院科创公益班培训,获得优秀学员,并受聘为课外导师。  

  近五年完成转化项目37项,转化金额3亿余元。为扩大积水潭医院医工研发优势和学术影响力,汇聚骨科机器人技术创新力量,推动医产学研各方联动,以“共建、共享、共担”的理念,形成“以临床需求为导向、医工企交叉融合”的研发与转化模式,建立起手术机器人、3D打印技术、骨科新材料等领域的多个医工企研发团队,推动院内一批科技成果快速转化。通过建立骨科智能设备临床验证和测试平台、手术机器人大数据平台等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孵化并完成转化智能化骨折复位机器人、关节置换机器人、围肘关节3D打印智能制造等智能骨科装备,构建从临床需求到产品研发,从临床功能验证到产品转化应用的创新闭环。研发国内首台骨科手术导航定位机器人和骨盆骨折复位机器人,分别进入北京市首台(套)目录和创新医疗器械目录。在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支持下,探索“骨科手术机器人”北京市工程研究中心实体化运作,打造机器人研发新生态。

  三、实践经验与工作成效

  建立医工企联合研发转化的“三元素-三循环”机制,创新医疗机构成果转化模式,完成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基于骨科手术机器人的研发,形成以临床需求为主导的医工企联合研发转化模式,并具有可重复性和行业推广价值。同时针对研发历程长,前期未明确约定的成果,创新性采取对前期研发产生的专利成果按照“技术转让”的模式进行转化,对后续产品的研发则以双方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的形式,采取“与企业合作研发”的模式进行转化。

  作为科技部首批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试点机构,积极探索实践医疗机构科技成果赋权改革。推进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相关管理制度体系建设,制定《科技成果赋权改革实施方案(试行)》以及《科技成果赋权申请书》《科技成果转化合作意向书》《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长期使用权协议》《科技成果转化实施方案》《关联交易承诺函》等配套文件。

  积极开展医疗科技成果转化的理论范式研究。率领团队从多维度、深层次聚焦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领域,系统且全面地开展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创新、动力机制剖析以及管理策略优化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取得多项研究成果,多篇论文发表在《中华医学管理杂志》《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等学术期刊,为科技成果转化的理论体系完善与实践路径拓展贡献了专业智慧与力量。

  四、职业素养与行业认知

  经过多年在医疗行业科技成果转化实践,具备技术经理人的素质要求。理论基础扎实,能够精准理解临床需求以及各类技术的核心要点与应用前景,拥有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善于捕捉技术在市场中的潜在价值以及需求匹配点。具有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能够高效整合研发人员、企业、投资方等多方资源。参与科技经济融合与技术交易促进相关工作,积极搭建技术供需双方的对接桥梁,组织项目路演、创新大赛以及项目洽谈等活动,推动多项技术成果落地转化。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