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的加工间和检测平台上,一枚枚融合前沿理念的新型传感器正经历着从设计蓝图到物理实体的关键蜕变。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倾力打造的新型传感器概念验证平台,正以专业力量破解传感器领域“从原理创新到产品落地”的核心难题。面对我国在高端传感器领域亟待突破的自主创新需求和科技成果转化率偏低的现实挑战,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充分发挥其在传感器设计、材料与工艺、智能感知系统等领域的深厚积累与学科专长,创新性地建设了专业化新型传感器概念验证平台,致力于打通从原始创新到产业化应用的“最后一公里”,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升级注入强劲动能。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精准聚焦概念验证,依托学校在微纳传感、智能感知等方向的技术优势,重点攻坚新型传感原理探索、微型化结构设计与智能化集成等关键环节。平台旨在构建一个从原始创意验证到原型样机开发的高效转化桥梁,将学校在前沿传感器领域的科研势能,加速转化为服务国家信息技术自主可控、支撑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实际动能。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创新性地整合多维资源,构建了以平台为枢纽、以需求为导向、以转化为目标的独特赋能模式。
技术验证筑基。平台深度整合校内北京市传感器重点实验室、高动态导航重点实验室、智能微系统实验室以及学校成果转移转化中心的核心资源,为入选项目提供从原理可行性论证、关键技术验证到高性能样机试制的全链条专业服务。
专业服务护航。平台针对立项支持的一批概念验证项目,开展差异化、保姆式专业服务。平台为每个项目指定1位职业经理人以及1位技术专家,定期关心项目研究进展,对项目进行指导。平台定期与项目负责人开展会晤,项目不同阶段的不同需求,提供差异化服务。
机制创新造血。积极探索平台可持续发展路径。在签订合作协议时,基本都明确在未来2年内,通过与平台签订横向合同等方式,实现100%以上的回馈。同时充分利用平台优秀的硬件资源,提供概念验证服务,获取收益。通过上述方式不断优化资金利用率,最终可实现年收益500万元以上,并在三年后实现完全自给自足。
平台已显现强劲的成果孵化效应。
技术成果大幅突破。平台支持的11项概念验证项目取得关键进展。例如,在面向阵列化倍增型有机光电探测器方面,北京交通大学制备出250*250阵列化的原型器件,正在测试阵列化器件在指纹识别方面的应用;在实时单细胞阻抗流式分析传感芯片及仪器方面,制备出微流控芯片及流式细胞仪样机,实时检测通量在12万个细胞/小时以上。目前已累计形成可行性方案、技术报告5项,工程样机100余个,申请专利7项。
转化落地成效显著。通过技术转让、技术许可、合作实施等方式在京转化落地22项,合同金额达516.31万元,在津冀转化落地3项,合同金额达198.54万元,合计金额714.85万元。例如,北京航天拓扑高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承接了一种基于轴心轨迹流形学习的主轴回转误差溯源方法,合同金额为9.5万元;北京航天时代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承接了高精度光纤陀螺仪温度控制系统,合同金额为48.5万元。
创新生态持续优化。平台通过整合《传感器世界》杂志、学校官网、《新型传感器概念验证》微信公众号以及微信朋友圈资源,有效提升了项目征集影响力。其规范化、市场化的运作模式,以及对早期创新的精准扶持,正吸引更多优质传感器源头项目汇聚,持续激活信息技术领域的创新微生态。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打造的新型传感器概念验证平台,通过聚焦前沿技术、强化工程验证和探索市场机制,不仅为我国高端传感器的自主创新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与转化路径,更有效推动了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该平台已成为学校服务国家信息技术战略、助力北京建设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的关键枢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