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三点,城市褪去喧嚣,写字楼的灯光早已熄灭,丰台科技园3区北京戴纳实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戴纳科技”)的AI+黑灯实验室测试区却还在正常运转。
  自动精准称重机器人用夹爪拧开瓶盖,利用超声波检测瓶内液位高度、自动安装吸管并吸取样本、进行称重检测……一系列动作行云流水,像极了科幻电影里未来实验室的模样,而这样的场景是戴纳科技花5年时间利用AI+机器人精心打造出的实验室“日常”。
  创业:从“打工人”到“解题人”
  2011年,已经在全球知名的科学仪器外企工作多年的技术骨干迟海鹏转身投入创业洪流,创办了戴纳科技。他回顾创业初期的感受时说:“创业最累的不是身体,是心。”作为大公司的技术经理,压力可以传递给周围的同事,但创业了就要直面问题、解决问题。可以这么说,在巨头系统里他是一枚“齿轮”,而创业他就要自我进化为一台“发动机”。

1.png

  创业伊始,团队锚定两个方向:智慧实验室与装配式模块化实验室。当同行还在砌筑实验台时,戴纳科技已将实验室拆解为标准化“积木”——工厂自动化生产、现场快速拼装,这为后来黑灯实验室的智能化革命埋下关键伏笔。
  破冰:4个月攻下“不可能的任务”
  2020年夏天,戴纳科技迎来第一个“大考”——全球某日化巨头的工厂全面无人化项目。
  当时迎接迟海鹏的是冰冷的质疑:“你们既无案例,又没经验,凭什么实现其他大企业做不到的事?”当谈判陷入僵局时,迟海鹏抛出一个惊人提议:“我们先做,验收合格再付款,之前不签任何协议,这样您不会有任何损失。”

2.png

  2021年盛夏,样机组装完成。测试结果却如冷水浇头——洗发水、沐浴乳因粘稠拉丝导致称量误差高达0.5g,与日化巨头0.01g精度要求差距很大。“原以为完成了项目的99.9%,但实际上只完成了10%,因为最难的那一关没有解决。”迟海鹏回忆。
  从这天开始,戴纳科技研发团队像“侦探”般扎进实验室。实验室的科研人员说能测量准确全凭手感,这听上去是玄学,因为“感觉”这种事不可能复原。但他们却发现了这”玄学”背后藏着的秘密:实验员会根据液体拉丝速度调整枪头角度,会根据表面张力预判接触高度——能如此精准,其实是成百上千次实验积累的隐性知识。
  他们尝试用自学习模型把“感觉”翻译成算法。迟海鹏带着团队重新梳理需求:探测液体深度、枪头探入角度、拉丝速度、表面张力......多个参数被输入AI模型,一遍又一遍地模拟、调试。经过4个月的攻坚战,终于啃下了这块硬骨头。

3.png

  当再次测试时,机械臂精准地将0.01克的洗发水送入仪器,全程不到2分钟——比人工快了近30倍。2024年年底,这家日化巨头给戴纳科技送来感谢信,称戴纳科技提供的AI+黑灯实验室的样本测量非常稳定。
  发力:给实验室装上“大脑”和“双手”
  如果说工厂无人化项目是“破冰”,为AI+黑灯实验室的研发落地打开了第一扇门,那么戴纳科技后续打造的“黑灯实验室”更像是对传统实验室的彻底重构。
  什么是“黑灯实验室”?简单说,黑灯实验室是描述一种场景或者一种状态,是关了灯还可以做实验——在这里,AI是“大脑”,机器人是“双手”,它们24小时不间断工作,把科学家从重复劳动中解放出来。

4.gif

  传统的实验室就像一个“手工坊”,实验人员要准备样品、做试剂称量,还要洗瓶、涮瓶、学习实验操作、进行安全培训、进行验证性培训、处理实验数据、记录实验数据……这些事情会占据实验时间的一半以上,现在AI+机器人把这些时间给释放出来了。
  这种模式有多颠覆,我们用数据来说话!
  效率提升
  黑灯实验室单日工作量≈1名科学家工作480天(两年半)
  成本降低
  传统实验室需要考虑采光、自然景观,还需要湿度、温度、通风换气等,而黑灯实验室不需要考虑这些,因此,能耗是原来的40%,面积可以减少到原来的15%到25%。
  不仅如此,黑灯实验室利用AI技术能自动分析数据,甚至“预测”实验结果——就像给实验室装了个“智能参谋”。“实验室安全也是痛点。”迟海鹏提到前段时间某实验室因违规倾倒废液而引发了事故,实验人员被大面积烧伤。传统化学实验室里,一滴高毒液体足以致命,违规操作可能引发爆炸,而黑灯实验室将人移出了“危险区”。
  未来:愿科学家都有自己的“贾维斯”
  从披荆斩棘到乘风破浪,如今戴纳科技的黑灯实验室方案已逐步在化学、材料、新能源及食品四个领域落地,点亮了联合利华、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盛虹石化、尚太科技的研发线,一场实验室革命正在“黑暗”中进行!
  “戴纳科技的发展得益于北京创新生态的有力支撑。”迟海鹏表示,“2024年12月,公司获得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的科技服务业专项——企业效能提升项目资金支持,用于‘AI+黑灯实验室’技术创新。同时,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还协助我们对接了产业基金、AI for Science上下游企业及头部银行等机构,助力我们拓展市场、获取资金,强化核心竞争力。”
  迟海鹏还告诉小编,2025年1月,北京发布《北京市加快推动“人工智能+新材料”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5-2027年)》,提到“加速推动AI赋能新材料研发的新范式”,5月30日,北京发布《高端科学仪器创新发展行动计划》提出推进“AI+”赋能仪器创新,尤其就黑灯实验室建设提出规划,“这既是科技自立自强的关键部署,也为戴纳科技带来了显著利好。”

5.gif

  “未来,我们希望机器手臂集合各种功能模块,像变形金刚,通过快速组合以及更换就能实现所有实验室的检测工作。”这不是科幻,这是迟海鹏带领团队正在做的事。当然,乘政策的东风,戴纳科技还将向高端科学仪器领域发展,“一个方向是仪器化的机器人,另外一个方向是AI化的仪器设备。”
  推动科研从“手艺时代”迈向“智能纪元”,朝着补上高端科学仪器的短板不停探索……迟海鹏知道,这次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在他身后,有坚强的队友也有硬核的支撑!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