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位于中国北京海淀区,距北京城区十五公里,占地约300.8公顷。是清代皇家园林“三山五园”之一,全园主要由万寿山和昆明湖组成,园中有各式点景古建筑和众多古树名木,其中现存各式宫殿、园林古建筑三千余间,园藏文物三万余件,古树名木1600余株,佛香阁、长廊、石舫、十七孔桥等都已成为家喻户晓的代表性建筑。被众多专家学者和园林爱好者誉为“中国园林博物馆”。颐和园原名清漪园,始建于公元 1750 年,是中国近代史的重要见证与诸多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地。1860 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清漪园被英法联军烧毁;1886 年清政府予以重修,并于两年后更名“颐和园”,从此颐和园成为晚清最高统治者在紫禁城之外最重要的政治和外交活动中心;1900 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颐和园再遭洗劫,1902 年清政府又予重修。清朝末年,颐和园成为中国最高统治者的主要居住地和政治活动地。1928年,颐和园正式辟为公园开放。1961年3月,颐和园被国家颁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后陆续被评为生物多样性科普宣传基地、文化遗产宣传教育基地、古建筑技术教育基地以及青少年教育基地。面对如此巨大的科学资源宝库,颐和园积极举办内容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宣传月、中国文化遗产日宣传、桂花文化、古代建筑等科普活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认可度和接受度,为今后的科研和科普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