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7日,腾盛博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腾盛博药”)及旗下控股公司腾盛华创宣布,其新冠中和抗体“安巴韦单抗和罗米司韦单抗联合疗法”正式商业化上市,这也是首个获批的国产新冠中和抗体联合疗法药物。新冠特效药如何在疫情危急时刻齐力攻关?作为首个国产新冠特效药,背后有怎样的研发密码?我们一起走进位于中关村东升国际科学园腾盛博药,解锁国产新冠特效药背后的“科技密码”。

27 个月跑出 “中国加速度”

2020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并迅速蔓延全球。2020年2月,清华大学张林琦教授研究团队与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以下简称“深圳三院”)通力合作,从康复患者血型中成功分离出200多株新冠病毒的单克隆抗体。2020年3月,腾盛博药与清华大学、深圳三院宣布合作共同开发安巴韦单抗和罗米司韦单抗。2020年5月,三方在北京成立腾盛华创,继续推进中和抗体的研发。此后,新冠特效药一路按下“加速键”,科学家、医院与企业等各机构齐力攻坚,不断推进药物研发驶入高质量发展快车道,最终该药物于2021年12月获得国家药监局上市批准,并于今年7月7日正式开启在中国的商业化上市之路。

我国首款新冠中和抗体的研发历程

腾盛博药首席医学官严立介绍说,该抗体联合疗法的国际三期临床研究是在全球6个国家的111家医院进行的,入组了共计837位新冠患者。三期临床的最终结果显示,“安巴韦单抗和罗米司韦单抗联合疗法”使伴有临床进展高风险的新冠门诊患者住院和死亡风险降低80%。截至28天的临床终点,治疗组为零死亡而安慰剂组有9例死亡。此外,无论早期即开始接受治疗 (症状出现后5天内)还是晚期才开始接受治疗(症状出现后6至10天内)的受试者,住院和死亡率均显著降低,这为新冠患者提供了更长的治疗窗口期。

2021年6月,在此联合疗法国际三期临床研究进行的同时,腾盛博药也启动了这一联合疗法在中国的二期临床研究。此项研究由钟南山院士和广州国家实验室团队领导。研究的最终结果验证了“安巴韦单抗和罗米司韦单抗联合疗法”的安全性与有效性。

2022年7月,首批抗体药物送达深圳三院,一位82岁的老人作为我国首个患者接受了此抗体药物治疗。据深圳三院卢洪洲院长介绍,经过2天治疗,该老年患者呼吸道症状得到明显减轻。

2020年2月到2022年7月,腾盛博药及合作伙伴仅用27个月,就将“安巴韦单抗和罗米司韦单抗联合疗法”从最初的实验室研究,迅速推进到完成国际三期临床试验,并最终在我国实现商业化上市。

在严立看来,安巴韦单抗和罗米司韦单抗联合疗法的诞生,体现了中国在药物研发及创新上的能力与实力,是中国政府、医院、科研团队等共同努力的结果。

抗体联合疗法可有效应对变异毒株

新冠疫情反复、国际疫情形势复杂对新冠特效药提出了更高要求。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7月6日表示,已有83个国家和地区检测到奥密克戎变异株BA.5,73个国家和地区检测到BA.4。目前,BA.5已经取代BA.2成为全球主要毒株。而此前,有多个跨国药企研发的中和抗体药物失去对于奥密克戎变异株的抑制活性,被停止临床使用。

令人欣喜的是,“安巴韦单抗和罗米司韦单抗联合疗法”在设计之初就预见性地采取两个抗体的联合疗法策略,成功应对不断突变的未知变异毒株,最大程度地避免因病毒变异而导致的脱靶。这一联合疗法也是目前全球唯一一个批准前开展变异株感染者治疗效果评估,并获得最优临床试验数据的抗体药物。

安巴韦单抗和罗米司韦单抗

严立介绍,两个抗体共同发挥作用是该疗法最大的特色。安巴韦单抗的作用是阻止病毒和细胞表面受体结合,假如病毒是一把钥匙,人体细胞是一把锁,安巴韦单抗的作用是负责把锁眼堵住,使钥匙插不进锁。而另一个抗体罗米司韦单抗则针对新冠病毒受体结合区域另一个位点,以不同作用机制阻断病毒入侵人体细胞。假如钥匙已经插进锁里,罗米司韦单抗仍然可以阻扰开锁,钥匙转不动,锁也就无法打开,也就阻断了病毒继续侵害人体细胞。

严立表示,多个独立实验室的活病毒和体外嵌合病毒实验检测数据表明,该联合疗法对已知的包括奥密克戎BA.2、德尔塔等在内的所有新冠病毒变异株均保持中和活性。针对目前广泛肆虐的BA.4和BA.5变异毒株,严立表示,目前,体外嵌合病毒实验数据以及人体药代动力学数据预测该联合疗法对 BA.4和BA.5可以继续保持中和活性。该联合疗法对BA.4、BA.5和BA.2.12.1中和活性、活病毒分析等正在进行进一步实验。

有潜力用于新冠肺炎预防

“安巴韦单抗和罗米司韦单抗联合疗法”在新冠肺炎暴露前和暴露后的预防方面也显现出潜力。

严立介绍,中和抗体在全世界范围内所获批的适应症,基本上贯穿了整个新冠肺炎的发生和发展,包括用于暴露前或暴露后预防。该联合疗法是经过基因工程改造的中和抗体,通过1小时左右静脉输注1000mg安巴韦单抗和1000mg罗米司韦单抗,药物在5个小时左右就能达到浓度峰值,且两个抗体的半衰期分别长达46天和76天,可以为患者提供治疗和较长时效的免疫保护。

严立表示,中和抗体类似于疫苗。疫苗是一种主动免疫,通过注射进身体刺激机体主动产生抗体,适合大规模人群接种,但前提是身体在接种疫苗后能有产生抗体的能力。而中和抗体本身就是抗体,可以对接种疫苗后不能产生抗体、抗体产生不足、免疫力受损或者免疫力差的脆弱人群起到预防保护作用,从而和疫苗在预防新冠肺炎上形成互补。

构建全新学术产业合作模式

首个获批的国产新冠中和抗体联合疗法背后,凝聚着中国政府、中国科学家与企业为加速转化抗体研发成果的共同努力,建立了全新的学术和产业合作模式。

此次合作中,清华大学、 深圳三院提供专业技能,确保完成所有必要的测试、筛选、病毒学试验、生化和细胞培养特性方面的研究工作。腾盛博药提供药品开发的专业知识、抗体优化、知识产权保护、项目管理、合同研发生产机构(CDMO)管理,以及临床试验和药品注册工作。

研发初期,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第一时间对接清华大学张林琦团队,协调腾盛博药公司承接转化,给予项目紧急立项支持,并定期追踪产品研发进度,积极协调推进该品种的国内外临床试验,协调对接京区落地转化空间等。在科技部门和药监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科研人员快速推进发现有效抗体、产品注册上市、成功应用等流程,见证了企业和政府部门携手共进,推动加速审批新冠治疗药物方面取得的成就。

大量一线医务工作者在临床救治工作中也肯定了该联合疗法。腾盛博药科学及医学事务副总裁梁旭介绍,自2021年5月至12月,为帮助控制我国部分地区的疫情暴发,腾盛博药共计捐赠近3000人份的安巴韦单抗和罗米司韦单抗,支援全国21个城市的22家医院,为近1000名患者开展临床救治,得到了医护人员和患者的好评。这些数据也为我国提供了重要的临床应用与安全性数据。

目前,腾盛博药还在积极推进针对乙型肝炎病毒(HB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及多重耐药(MDR)或广泛耐药性(XDR)革兰氏阴性菌等重大传染病疗法的研发,同时,正研发用于治疗产后抑郁症(PPD)及重度抑郁症(MDD)的创新疗法。特别在乙型肝炎功能性治愈方面,腾盛博药研发的用于慢性乙型肝炎功能性治愈的候选药物BRII-179 (一种慢乙肝治疗性疫苗,能够诱导乙肝病毒特异性B细胞和T细胞免疫应答,通过机体免疫清除病毒) 及BRII-835(乙肝病毒靶向siRNA),已进入临床2期实验阶段。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