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介绍
中关村是我国第一个国家级高新区、第一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已成为我国创新发展的一面旗帜。30余年来,中关村示范区的建设和发展得到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4次对中关村作出重要指示。2013年9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在中关村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中关村已经成为中国创新发展的一面旗帜,面向未来,要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2019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向中关村论坛致贺信指出:中关村正努力打造世界领先科技园区和创新高地。2021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向中关村论坛视频致贺指出:中关村论坛是面向全球科技创新交流合作的国家级平台,支持中关村开展新一轮先行先试改革,加快建设世界领先的科技园区。202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向中关村论致贺信强调:持续推进中关村先行先试改革,进一步加快世界领先科技园区建设,在前沿技术创新、高精尖产业发展方面奋力走在前列。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为中关村创新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发展历程
中关村起源于上世纪80年代电子一条街,经历了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中关村科技园区、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三个发展阶段。园区空间从海淀核心区扩展到一区三园、五园、十园,最终形成了“一区多园”发展格局。
(一)中关村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初电子一条街(1983年1月——1988年4月)
1980年10月23日,此前曾两次到美国硅谷参考的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陈春先与6名科技人员一起,在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的支持下,成立北京等离子体学会先进技术发展服务部。这一举动拉开了科技人员面向市场、自主创业的序幕。1984年前后,中关村地区有了一批“下海”经商的科技人员,他们通过创办民营科技企业的方式,探索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途径。到1987年,以“两通两海”(即四通公司、信通公司、科海公司、京海公司)为代表的近百家科技企业聚集在自白石桥起沿白颐路(今中关村大街)向北至成府路和中关村路至海淀路一带、东至学院路,形成大写的英文字母“F”型地区,被人们称为“电子一条街”。
(二)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时期(1988年-1999年)
1988年5月10日,经国务院批准,北京市人民政府发布了《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暂行条例》(简称《北京试验区暂行条例》)。《北京试验区暂行条例》规定:“以中关村地区为中心,在北京市海淀区划出100平方公里左右的区域,建立外向型、开放型的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
1994年,经国家科委批准,第一次调整了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的政策区域范围,将丰台区和昌平区各5平方公里的区域纳入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政策区域范围,分别命名为丰台园、昌平园。同时相应调减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范围内不可开发的用地,政策区域范围100平方公里总面积保持不变。至此,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形成了“一区三园”的空间格局。
1999年1月,经国家科委批准,第二次调整了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政策区域范围,将朝阳区的酒仙桥地区的电子城10.5平方公里和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7平方公里的区域纳入试验区政策区域范围,分别命名为电子城科技园和亦庄科技园。同时再次调减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内不可开发的用地,政策区域范围100平方公里的总面积保持不变。至此,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形成了“一区五园”的空间格局,包括海淀园、丰台园、昌平园、电子城和亦庄园。
(三)中关村科技园区时期(1999年-2009年)
1999年5月,北京市人民政府和科学技术部向国务院报送了《关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快建设中关村科技园区的请示》。6月5日,国务院作出《关于建设中关村科技园区有关问题的批复》,原则同意以上《请示》中关于加快建设中关村科技园区的意见和关于中关村科技园区的发展规划。当年8月,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更名为中关村科技园区。
2001年,经科学技术部批准,第三次调整了中关村科技园区政策区域范围,2002年至2003年,在第三次调整政策区域范围的基础上新命名了位于西城区的德胜园和位于朝阳区的健翔园,100平方公里政策区域范围保持不变。中关村科技园区形成了“一区七园”的空间格局。
2006年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告第五批通过审核的20家国家级开发区,中关村科技园区在公告之列。调整后的中关村科技园区总面积为232.52平方公里,包括海淀园、丰台园、昌平园、德胜园、雍和园、电子城(含健翔园)、亦庄园、通州园、石景山园、大兴生物医药产业基地等,形成了“一区十园”的空间格局。
(四)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时期(2009年—)
2009年,中关村成为我国第一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2010年,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财政部联合北京市人民政府向国务院报送《关于审批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送审稿)的请示》(发改高技〔2010〕2778号)。2011年,国务院印发《关于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的批复》(国函〔2011〕12号),提出“关于示范区适当调整空间规模和布局事宜,请有关部门按程序研究报批”。
为落实国务院批复精神,2012年,科技部、北京市人民政府联合向国务院报送《关于调整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空间规模和布局的请示》(国科发〔2012〕251号)。同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同意调整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空间规模和布局的批复》(国函〔2012〕168号),中关村示范区空间规模扩展为488平方公里、164个区块(192个地块),形成了包括海淀园、昌平园、顺义园、大兴-亦庄园、房山园、通州园、东城园、西城园、朝阳园、丰台园、石景山园、门头沟园、平谷园、怀柔园、密云园、延庆园等“一区多园”发展格局。
探索实践
30余年来,中关村始终牢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初心使命,做实做好“高”和“新”两篇文章,着力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加快建设世界领先的科技园区,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方面奋力走在前列。
(一)着力发挥中关村改革试验田作用,不断深化体制机制创新
国家层面先后支持中关村开展了“1+6”“新四条”“新新四条”、两轮人才特区政策、财税政策等80多项改革措施,率先落地公司型创投机构企业所得税、技术转让所得税优惠政策试点,已有30多项政策复制推广到全国。实施中关村先行先试改革24条措施,国家和市级部门已累计出台配套政策50余项,正在示范区全域推广。
(二)着力提升原始创新能力,不断夯实新型工业化科技底座
发挥国家实验室、国家科研机构和新型研发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和以及科技型企业等战略科技力量作用,引领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迈出新步伐。实施基础研究领先行动,聚焦前沿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智能制造等领域,从创新源头和技术底层深入开展重大科学问题研究,涌现出新一代量子计算云平台、国际首个视觉通用分割模型SegGPT、国内首个自主可控软硬件技术体系“长安链”等一批世界级重大原创成果。
(三)着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不断提升高精尖产业发展能级
持续打造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医药健康产业“双引擎”,培育形成1个万亿级产业集群、9个千亿级产业集群。人工智能大模型数量占全国备案上线数近四成,大数据、信息安全市场占有率全国第一。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实施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创新行动,推进制造业数字化、绿色化转型升级。聚焦未来信息、未来健康、未来制造、未来能源、未来材料、未来空间等领域,前瞻布局细胞与基因治疗、人形机器人、6G、商业航天等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
(四)着力强化企业创新主体作用,不断培育世界级创新型企业
完善涵盖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独角兽、隐形冠军、科技领军企业等各类企业的全链条全周期政策支持和服务体系。实施高新技术企业“三大工程”,发布“独角兽十条”政策,出台创新联合体组建工作指引,精准支持企业做大做强,全力构建“大企业强、独角兽企业多、中小企业活”的创新企业矩阵。小米牵头组建的3C智能制造技术创新中心成为首家国家级创新联合体。
(五)着力促进产业联动升级,不断深入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
在工业和信息化部支持和指导下,成立京津冀国家高新区联盟,在氢能、生物医药、智能网联汽车等领域,共同培育打造先进制造业集群。推动雄安新区中关村科技园、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等合作园区建设,推动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充分发挥中关村论坛、京津冀供应链产业链大会、全球数字经济大会等平台作用,进一步深化跨区域协同创新与产业联动。
未来规划
2024年4月25日,工信部、科技部和北京市联合印发《中关村世界领先科技园区建设方案(2024-2027年)》,从打造全球领先的原始创新策源地、建设世界高水平人才集聚地等五个方面部署了新时期中关村发展的重点任务。明确到2027年,中关村初步建成世界领先科技园区。力争在生命科学等领域达到全球领先水平,在颠覆性技术和关键核心技术上实现重大突破;打造高水平人才集聚地,人才梯队体系较为完备,成为全球向往的创业乐土;成为初创企业孕育地、全球领先的创新型企业栖息地,在重点领域持续涌现世界一流企业;基本形成新一代信息技术、医药健康、智能装备、绿色智慧能源4个具有技术主导权的世界级产业集群,推进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超前布局引领世界发展的未来产业;成为国际创业投资机构集聚区,创业投资基金规模世界领先;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全面形成,打造产业高度集聚、开放创新活跃、机制高效有力、基础设施完善、环境清新优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园区,成为世界科技园区发展的重要标杆。展望2035年,全面建成世界领先科技园区,中关村的影响力、竞争力、引领力全球领先,为建成科技强国、制造强国和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支撑。
海淀园
海淀园是中关村科技园区的发源地,是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核心区和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园区拥有极其丰富的科技资源,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著名学府及中国科学院等研究机构,为园区前沿的基础科学以及应用科学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先后获得多个国家、北京市甚至是世界级的科学技术奖的奖励。2012年10月,国务院批复同意调整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空间规模和布局,海淀园规划面积约174平方公里,共计10个地块。目前建成了中关村软件园、中关村集成电路设计园等40余个专业园区,清华科技园、北航科技园等20个大学科技园,各类创业服务机构(集中办公区、孵化器、留创园、大学科技园、加速器)数量170余家。园区企业科技实力强盛,初步形成以IT 产业为主导的高新技术产业企业总部和企业研发总部聚集区。目前,海淀园聚焦中关村科学城建设,立足原始创新策源地和自主创新主阵地的功能定位,全力以赴推进创新生态提升和新型城市形态构建,努力挖掘释放内生动力,加快推进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建设,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学城。
昌平园
昌平园1991年11月成立,1999年6月经北京市政府批准,更名为中关村科技园区昌平园,2009年3月经国务院批复,成为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昌平园。2012年10月,根据国务院批复,昌平园政策区范围由1148公顷调整为5140.71公顷,位列中关村示范区"一区十六园"空间规模第三位,包括29个地块,分布在昌平区13个镇(街道),由中心区、未来科技城、北京科技商务区(TBD)、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国家工程技术创新基地、三一产业园等重点功能区及部分镇级开发区等组成,并形成能源科技、生物医药、先进制造、新材料和电子信息五大特色产业。昌平园智力资源丰富,汇聚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化工大学等20余所高等院校和以能源科技、生命科学为代表的60余家科研机构,主要围绕新型能源、高端现代制造、生物医药三大支撑产业组织建设,发展重要行业的技术创新基地、科技成果孵化与产业化基地、创新型人才培养基地,形成国家级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和国家级企业研发中心集群。昌平区南部地区被整体纳入中关村核心区和北部产业带范围,承担建设"一城一带"的任务,在中关村示范区"两城两带、一区多园"的发展格局中占据突出位置。经过20余年的发展和积累,昌平园入园企业数量由建园初期的90余家发展到2100余家,其中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500余家,上市企业18家、新三板企业21家,"十百千工程"企业30余家,聚集北京瑞士诺华制药有限公司、诺和诺德(中国)制药有限公司等世界知名企业和乐普(北京)医疗器材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康得新光电材料有限公司等新兴企业,涵盖新能源、节能环保、新医药、电动汽车、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园区创新创业成果不断涌现,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专利申请数和授权数逐年增长。创新创业活力不断提升,拥有博士后工作站21家,在研项目20余项;院士专家服务中心1家,院士专家工作站4家,引进8位院士开展科技项目合作,使成果尽快实现产业化;各类孵化机构近30家,其中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4家、市级科技企业孵化器4家。园区企业可享受国家、北京市、中关村示范区的各类优惠政策。
顺义园
2012 年 10 月,经国务院批复,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扩展为"一区十六园",顺义区航空北区、航空南区、临空地块、空港西区、空港东区、实创高新北区、实创高新南区、北方新辉地块、非晶地块 9个区域组成中关村示范区顺义园,总规划占地面积1207.7 公顷,包括 6 个基地,集中形成下一代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和新一代移动通信、卫星应用、生物和健康、节能环保、轨道交通六大新优势产业集群以及集成电路、新材料、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与通用航空四大潜力产业集群,重点发展航空航天、高端装备制造、研发服务、信息服务等高端产业,加快推进高新技术成果孵化转化,建设"生态良好、产业集聚、用地集约、设施配套、城乡一体"的研发服务和高技术产业集聚区。2013 年 2 月,园区获授牌。中航工业北京航空产业园占地面积 518.41 公顷,包括北区和南区。北区位于汽车生产基地,占地面积 204.78公顷,市政基础设施实现"八通一平",为航空总部、研发和制造业基地,中航发动机控股有限公司等企业入驻;南区位于国门商务区,占地面积 313.63 公顷,基础设施建设将达到"九通一平",主要发展地理信息、航空服务等现代服务业产业,国家地理信息科技产业园等入驻。临空国际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占地面积 157.02 公顷,主要发展电子信息、通信设备产业,有北京数码视讯软件技术发展有限公司等企业入驻。空港创意产业园占地面积 197.07 公顷,包括西区、东区。西区占地面积 66.78 公顷,主要发展总部企业、文化创意产业等,有尚峰国际等企业入驻;东区占地面积 130.29 公顷,发展以汽车研发生产为主导的现代制造业、文化创意产业等四大主导产业,北汽自主品牌汽车生产基地等入驻。实创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位于北石槽镇,占地面积 94.79 公顷,包括南区、北区。南区占地面积 49.04 公顷,以医药产业为主,北京世桥生物制药有限公司等企业入驻;北区占地面积 45.75 公顷,规划用地性质为工业用地,以医药及软件开发为主导产业,重点企业为梦天门科技有限公司等。北方新辉新兴产业基地占地面积 81.47 公顷,着力引进新兴节能环保产业、现代制造业等,主要企业包括北京北汽大世汽车系统有限公司等。非晶产业基地占地面积158.94公顷,以高新技术产业、非晶产业为主,引进中兆培基(北京)电气有限公司等企业。顺义园拥有威乐(中国)水泵系统有限公司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均可享受各级政府政策、资金、项目等方面的支持。2014年8月,经市编办批复,顺义园管理委员会成立,为区政府派出机构。
大兴亦庄园
2012 年10 月,国务院批复调整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空间布局,大兴-亦庄园成立,规划占地面积9827.07 公顷,共有大兴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大兴经济开发区、新媒体核心区等14 块区域,园区企业可享有国家、北京市、中关村示范区的各项优惠政策。
大兴生物医药产业基地位于大兴新城, 2002年成立。2006 年纳入中关村科技园区,规划面积963 公顷,批复为北京国家生物产业基地。2009 年被授予"国家北京生物医药创新孵化基地"。2010 年纳入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生物医药产业园。基地以生物医药为主导产业,重点构建"1+4+2"的特色产业格局,即医药研发及检验机构形成的核心板块,生物制药、现代中药、创新化药、医疗器械四大主体板块,"大健康"、动物疫苗及动物用药两大拓展板块。基地完成总体投入80 余亿元,其中基础设施投入20 余亿元。累计完成道路建设47 千米,各类专业管线204千米,绿化景观工程220万平方米;埝坛、皮各庄2 座电站,第一供热厂投入使用。基地与企业合作搭建抗感染药物公共服务平台、中药质量控制公共服务平台等,为园区企业乃至北京市医药企业提供服务。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1992年建设,是北京地区唯一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1999年,市政府决定经济开发区700公顷为中关村科技园区"亦庄科技园",同时享有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双重政策。2000年,市编办决定开发区管委会与亦庄园管委合署办公。亦庄园位于京津塘高速公路和城市五环路与六环路之间,拥有"八横八纵"的路网格局,连接各重要经济区域和交通枢纽的畅通道路以及各种交通方式。道路总里程超过3000千米;基础设施完备、配套服务设施齐全。亦庄园已形成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汽车制造、装备制造四大主导产业,新能源新材料、军民结合、文化创意三大新兴产业,生产性服务业、科技创新服务业、都市产业三大支撑产业,高端、高效、高辐射的十大产业集群。拥有北京奔驰汽车有限公司、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北京)有限公司等各领域的知名企业,在大尺寸集成电路生产、移动通信产品研发与制造等方面领先国内同行业水平。
房山园
2012年10月,经国务院批复,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调整空间规模和布局,扩展为"一区十六园"。房山区石化新材料(1、2、3)、高端制造业(1、2)、良乡东区(1~5)、良乡西区(1~9)、海聚工程(1、2)共21个地块5个重点功能区域组成中关村示范区房山园,规划占地面积1572.97公顷,园区企业可享受到国家、北京市、中关村示范区的各类优惠政策。2013年12月,房山园获授牌。北京石化新材料科技产业基地是国内首批62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之一,位于房山区"三大城市组团"的燕房组团,分为东区和西区,纳入中关村示范区范围的面积736.77公顷,重点发展石化新材料产业,北京环宇京辉京城气体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已入驻。北京高端制造业基地位于房山区"三大城市组团"的窦店组团,纳入中关村示范区范围的面积355.28公顷,重点打造汽车整车制造、高端汽车零部件配套产业,并培育新能源汽车、城市轨道交通设备制造等新兴产业集群,长安汽车北京公司等企业已投产,中关村新兴产业前沿技术研究院、北京普驰电气有限公司等项目正在建设。北京良乡高新技术产业区东区位于房山区"三大城市组团"的长阳良乡组团东部,包括中核北京科技园和良乡高教园,纳入中关村示范区范围的面积139.8公顷。中核北京科技园位于房山区长阳镇,特色发展高端研发制造产业,已有航天科工集团等央企入驻,重点军民融合项目正在加快推进中。良乡高教园依托北京工商大学等高等院校的教育资源和人才智力优势,特色发展教育、研发、文化创意产业,校企合作促进会已正式成立,科技成果转化及智汇城科技创业园示范基地建设等工作正在全面推进中。北京良乡高新技术产业区西区位于房山区"三大城市组团"的长阳良乡组团西部,包括良乡经济开发区和知识经济示范区,纳入中关村示范区范围的面积253.32公顷。良乡经济开发区成立于1992年,2000年12月市政府批准列为市级开发区,占地面积109.5公顷,已基本建成,特色发展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和都市产业,引进美国的PLP公司、北京华素制药股份公司等54家国内外企业。知识经济示范区特色发展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专业技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北京海聚工程高科技产业园规划面积87.8公顷,围绕新材料、电子信息领域发展起步,有北京飞航吉达航空科技有限公司、北京能通国际信息服务有限公司等高新企业入驻,道路、供电、给水管网、燃气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陆续竣工。
通州园
2006年1月,发展改革委第三号公告批准通州光机电基地、环保园区纳入中关村科技园区政策区范围。同年5月,经中关村管委会同意、通州区编办批准,成立中关村科技园区通州园管理委员会,标志着通州园光机电一体化产业基地、金桥科技产业基地纳入中关村科技园区政策区范围,规划占地面积1450公顷。2012年10月,经国务院批复,调整中关村示范区空间规模和布局,通州园在光机电、金桥两个基地的基础上,将通州经济开发区东区、西区、南区,北京永乐经济开发区,通州运河核心区,北京环渤海高端总部基地,北京通州国际种业科技园,北京国际医疗服务区8个分园纳入到中关村示范区政策区范围,规划占地面积3434.46公顷。光机电基地纳入面积596公顷,重点打造总部经济、中小企业创新集群与现代制造业产业集群。金桥基地纳入面积1020公顷,重点打造以集成电路为主导,以能源环保、生物医药为重要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开发区西区纳入面积443公顷,重点发展电子信息和以航空零部件为特色的装备制造,培育发展以商务服务和科技服务为核心的生产性服务业;东区纳入面积278公顷,着重打造以汽车零部件为主导,智能电网装备、生物医药为支撑的产业体系;南区纳入面积171公顷,重点发展新材料特色产业,培育发展生物医药、专用装备制造产业。永乐开发区纳入面积231公顷,重点打造北京市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和通州区高端装备制造业基地。国际种业园纳入面积13公顷,重点发展种业研发交易和种业总部经济,打造研、育、繁、推、展、销一体化产业链协同创新示范区,农业种业政策创新试点区。国际医疗服务区纳入面积26公顷,是补充基本医疗、提供高端医疗健康服务、健全医疗产业发展体系的医疗产业聚集区。环渤海总部基地纳入面积290公顷,以高端企业总部聚集为目标,重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以文化创意产业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形成城业共兴的创新创业新城。运河核心区纳入面积367公顷,重点发展商务服务,配套发展金融服务,打造与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相匹配的城市副中心核心区。园区建立起信息服务平台、就业服务平台、人才培训基地和融资绿色通道,实现企业网上申报,政府网上办公,政企时时互动的服务模式,通过提供全方位、高质量、高效率的服务,降低企业商务成本,减轻企业负担。园区内企业可享受国家、北京市、中关村示范区的各类优惠政策。
东城园
2012 年10 月,经国务院批复,东城园在原雍和园的基础上重新调整建立,增加龙潭湖地块,总规划占地面积为603.33公顷。2014年3月,东城园管委会成立,由原雍和园管理委员会、龙潭湖体育产业园建设发展办公室、东二环交通商务区建设管理办公室3个机构整合而成。2006年1月,雍和园被列入中关村科技园区,面积290.3公顷,位于东城区东二环路和北二环路的交会处,是科技部、中宣部、文化部、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认定的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国家版权局认定的"国家版权贸易基地",北京市首批认定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也是"国家网络游戏动漫产业(北京)发展基地"。园区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鲜明的古都风貌,拥有国家级文物4处(钟鼓楼、国子监、孔庙和雍和宫),市级文物7处,保护院落4处,歌华大厦、雍和大厦等大型现代化楼宇设施85座,建筑面积约570万平方米,以及嘉诚印象藏经馆17号、人民美术文化园等分布在胡同的胡同创意工厂17 处,建筑面积约20万平方米。园区已形成以中国出版集团公司等企业为代表的东二环总部经济产业带;以神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为代表的和平里现代服务业新区;以北京歌华文化发展集团为代表的北二环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的数字内容产业带;以体育总局及其下属企业为核心的龙潭湖体育产业专业园区;以创新创意企业集聚为特色的胡同里的创意工厂,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优化胡同创意生态、促进城市有机更新的胡同创意文化。东城园拥有良好的商务氛围和便捷的交通等服务环境,可享受中关村示范区系列优惠政策、国家网络游戏动漫产业(北京)发展基地优惠政策等。园区将以文化为内涵、科技为手段,成为国内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典范;应用下一代互联网、大数据等新兴信息技术,发展移动娱乐、移动办公、移动电子商务等移动互联网产业和内容服务业,拓展数字文化、数字版权、数字生活等新兴服务业,成为中关村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区;围绕文化创意产业、体育产业和绿色低碳环保产业的创新发展需求,推动文化金融服务、体育金融服务和绿色金融服务等领域的金融服务机构聚集,打造成集新兴产业投融资服务、版权交易、体育产权交易及碳交易于一体的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新兴产业金融服务中心,成为新兴产业金融服务功能区。
西城园
2001年6月,经科技部批准,德胜园成立,2002年5月开园,政策区占地面积290公顷,位于西城区北部。2006年1 月,经发展改革委审核、国务院批准,德胜园政策区面积增至564公顷,分为德外地区与西外地区两个部分。西城区首都功能核心区的定位,以及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金融、信息、科技、教育等资源优势,为园区产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先后改造西外大街、德外大街等近20条市政道路,建成德胜国际、西环广场等一批标志性的高端商务楼宇,新增建筑面积150万平方米;充分利用国有企业老旧厂房等资源,集中建设科技企业孵化器,孵化面积11万平方米;在园区及周边建成一批大型高端商务酒店、商务公寓和综合服务设施,改造人定湖、双秀和玫瑰等公园环境,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得到较大改善和提升。园区拥有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先进制造、文化创意等领域众多重点企业,包括联动优势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因科瑞斯医药科技有限公司、有研稀土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矿冶研究总院、北京 DRC 工业设计创意产业基地等。通过巩固优势资源、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引进重点项目、培育特色产业,园区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文化创意产业实力雄厚,科技与金融不断融合,高端交易市场前景广阔,科技孵化基地成果显著,逐步发展成为一个设施完备、服务优良的综合性产业功能区,先后被认定为北京市首批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首都四大金融后台服务区、全国唯一的国家级出版创意产业园区、北京设计之都核心区、第一批国家级科技与文化融合示范基地。2012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西城园在德胜园的基础上重组,规划占地面积扩大至999.63公顷,包括北区(德胜街区)、西区(北展街区)和南区(广安街区)3个区域。北展街区将打造成"城市设计、时尚设计、科技金融"集聚区;广安街区将打造成"金融服务、高端交易"集聚区;德胜街区将打造成"研发服务、金融后台、创意设计"集聚区。西城园已基本规划成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体,以研发设计、出版创意、科技金融为主要支撑的产业格局。为优化企业发展环境,西城园初步形成"1+X"体系,支持包括出版创意、科技孵化、设计服务专项等政策,每年投入不少于1亿元产业资金,为园区发展提供保障。未来西城园将成为科技、文化、金融产业融合协同发展的都市型现代服务业核心集聚区。
朝阳园
1999年1月,科技部下发《关于同意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调整区域范围的函》,将酒仙桥电子城1050公顷的区域范围纳入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成为中关村科技园区"一区五园"之一。2001年6月,科技部《关于同意调整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区域范围的复函》,将望京新兴产业区约300公顷调入政策区。2006年,根据国土资源部《第十五批落实四至范围的开发区公告》,重新核定电子城四至范围,政策区域面积增至1276公顷。2007年6月,电子城管委会划归朝阳区政府管理,电子城工委与电子城管委会合署办公,东区、西区、北区、健翔园一并纳入电子城管委会管理范畴。东区地处酒仙桥地区,规划占地面积611公顷,是市政府批复的老工业基地改造试验区,高新技术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的新型产业区,吸引和培育一批像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ABB(中国)有限公司等国际知名的电子信息领军企业,北京798艺术区、北京时尚设计广场两大文化创意产业园也坐落其中。西区位于望京地区,规划占地面积202公顷,是国际电子通讯总部及研发中心的聚集地,安捷伦科技有限公司、爱立信(中国)通信有限公司等众多世界500强企业均聚集此地。北区规划占地面积338公顷,重点打造中国"移动谷",为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提供新的承载空间,是电子城的"未来之星"。健翔区规划占地面积388公顷,辖区内分布着中国科学院的12个科研院所和10个国家级、市级重点实验室,为国际科技活动和产业发展提供重要的服务平台。2012 年10 月,经国务院批复,朝阳园在原电子城的基础上重新调整建立,总规划占地面积2610.18公顷,位于北京市东北部,包括电子城东区、西区、北区、健翔园、望京地区、垡头中心区,重点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高技术服务三大产业,力争实现园区产业结构趋于合理、主导产业特色突出、重点企业稳定发展、服务体系健全、经济总量快速提升的总体目标。望京地区规划占地面积97公顷,定位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商务中心,与北区一并列入朝阳区十大发展基地,成为电子城"三新"产业高地的延伸和支撑。垡头中心区规划面积801公顷,所建垡头环渤海总部商务基地重点发展"总部办公、科技研发、商务服务、文化休闲"四大功能性产业。2014年3月,朝阳园管委会成立。园区企业可享受国家、北京市、中关村示范区的各类优惠政策。
丰台园
丰台园建于1991年11月,位于北京西南四环,交通四通八达、环境清新优美,投资环境优越。2006年1月,国务院批准园区总规划面积为818公顷,由东区、西区和科技一条街构成"两区一街"空间格局。东区面积401公顷,是发展总部经济核心区域。其中东区一期规划建设面积176万平方米,主要入驻了北京动力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一批以管理、研发、生产为主体的重点企业,成为了集企业研发、总部管理、中试制造为一体的产业化基地;东区二期规划建筑面积235万平方米,采用组团式大项目建设,形成了总部基地、鹏润国际时尚中心、托普科技园、总部国际四大重点,吸引了中国建龙钢铁控股有限公司等一批重点总部型企业入驻,成为园区发展总部经济最重要的空间载体,其中总部基地是丰台园"东扩西进"开发战略重要的组成部分,东区三期总面积181公顷,是北京西南地区面积最大的一片待开发高新技术产业用地,整体定位为高技术服务总部区。西区面积417公顷,已部分建成"军民融合创新园",主要定位于制造业创新中心。科技一条街主要是对原有楼宇的整合拓展,以北京国际企业孵化中心(IBI)为品牌,构成14个孵化器分中心、18幢孵化大楼、22万平方米的孵化器网络,是中小企业重要空间载体,汇聚了以软件、生物医药、光机电为主体,涵盖新材料、新能源、高效节能与环保等高科技在内的高新技术企业,形成高科技产业带。2012年10月,国务院批复调整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空间规模和布局,丰台园规划面积1763.09公顷,增幅115%,新增新兴际华集团、北车集团、南车集团、首钢总公司和丽泽5个主体,应急救援科技创新园、二七机车厂、二七车辆厂、首钢动漫城、永定河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包括北区和南区)、丽泽金融商务区7个区域,共11个区块组成。园区已成为创新活跃、要素集中、经济发达、区域和谐的总部经济区,北京市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丰台区核心的城市经济功能区。园区已实现政府加市场的管理与运行体系。丰台区相关委办局在园区设有派驻机构,形成相对独立的经济、社会管理模式。园区企业可享受国家、北京市、中关村示范区的各类优惠政策。
石景山园
2006年1月17日,经发展改革委批准石景山园加入中关村科技园区,规划面积345公顷,分为北Ⅰ、北Ⅱ和南区3个区域。2012年,经国务院批复,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空间规模和布局调整,石景山园规划面积增至1334.39公顷,增加西部拓展区、首钢改造区、银河商务区、永定河绿色发展带商务区、五里坨西部发展预留用地等17个区域。2007年3月,区委、区政府确立区科委、园区管委会、区知识产权局三位一体的管理模式,建立园区建设领导小组工作协调机制。2014年9月,石景山园管理体制调整,组建由常务副区长和主管副区长牵头,科委园区、区金融办、区经信委、区投促局等部门领导组成的中关村科技园区石景山园管理委员会,推动园区建设。按照石景山区建设国家级绿色转型发展示范区的目标要求,园区重点发展现代金融、高新技术、文化创意及科技服务等符合区域发展定位的新兴高端产业,努力建设成为区域经济新的增长极。以科技和文化融合发展的数字娱乐产业为特色,为园区树立品牌,增强核心竞争力。园区已形成网络游戏、影视动漫、数字媒体和设计产业互为支撑的发展格局,千余款原创文化作品相继问世,"中国数字娱乐第一区"品牌初步形成;先后获得"国家网络游戏动漫产业基地""国家动画产业基地"等一批特色品牌认定;被中宣部、科技部、文化部、原广电总局和原新闻出版总署联合认定为"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以趣游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北京暴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为代表的娱乐互动门户企业,以华录文化产业有限公司为代表的影视文化企业先后参与国家重大科技工程建设;北京保险产业园、中关村互联网金融产业基地等一批重大项目建设有序推进,引导支撑高端绿色产业快速发展。园区努力打造"石景山服务"品牌,建立健全"特色产业+知识产权+人才发展+创新激励"四位一体的园区发展政策体系,将品牌、政策和服务优势辐射至全区。针对企业不同发展阶段,实施"金种子计划""明星计划""小巨人计划""个十百工程"等扶持项目,在全区形成从创新研发、创业发展到产业集聚的良好功能布局。
门头沟园
2012 年10 月,经国务院批复,北京石龙经济开发区纳入中关村示范区,定名为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门头沟园,规划占地面积由原150 公顷扩展到188.96 公顷,并成立北京石龙经济开发区管理委员会。2013年5 月13日,门头沟园获授牌,四至范围扩展到东至华园路、规划S1 线、西苑路,南至京原路、小圆安置房用地北边界,西至三石路,北至石龙东路、北京锅炉厂南路西延线。园区始建于1992 年1 月,位于门头沟新城南部,永定河绿色生态走廊西岸,拥有良好的自然环境和紧邻城区的区位优势,2000年经市政府批准为市级开发区。20余年的滚动开发,完成120 公顷土地的建设,拥有土地产权企业60家,房屋产权企业88家,登记注册、异地经营企业6800余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61家,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86家。形成以数控装备、生物医药、仪器仪表、机械等行业为主体的产业集群,北京精雕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凝华科技有限公司等为代表的数控装备制造企业主导着石龙经济开发区的产业形态,且有上千家涵盖房地产、商业物流、信息技术、电子商务、现代服务等诸多行业的注册挂靠企业,有北京立思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光环新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多家上市企业。石龙开发区为入区企业提供了完备的"九通一平"基础设施和税务、邮政、电信、银行、工商、会展中心、物业服务等系列配套设施,不断优化区域的工作、生活和人才环境,为企业和职工提供良好的生产环境。拥有110万伏变电站一座,装有3150千伏安变压器2台,供电容量能满足当前产出规模基本运营需要;建成了门头沟南城地区供热中心--金源热力有限公司,安装有3台80吨燃煤热水锅炉,热力供应有足够保障;自来水管网供水充足,接用方便;再生水厂日处理污水4万吨,区内的生产与生活废水均可得到集中处理,达到再生水标准;8条主要道路及市政基础设施的升级改造和绿化、美化工程,涉及绿化、街牌、道路牌等18个要素,等同于长安街的标准。石龙产业孵化中心成功引进一批有房屋产权的企业入驻,使入区企业找到了集约利用土地、转型升级的路径,已有12家企业在原有土地上开始企业总部基地建设。石龙开发区将建成北京城西总部新基地,以发展高端制造业、网络金融业、现代服务业三大产业为发展目标,精心打造企业研发中心、结算中心、行政中心、销售中心"四位一体"的总部集群。
平谷园
2012年10月,经国务院批复,中关村示范区平谷园成立。2013年2月,平谷园获授牌。园区位于北京市东北部,地处京津冀三省市交汇点,境内大秦铁路横贯东西,高速公路直达京津,内陆口岸连通首都机场和天津新港,区位优势明显,系首都生态涵养区,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居住生活环境良好。园区规划占地面积508.36公顷,包括马坊工业园(1、2、3)、兴谷(A、C区和B区)、峪口新能源地块、物流基地共7块地域4个园区,各园区高新产业用地分别占平谷园规划占地总面积的49.8%、41.7%、2.6%和5.9%,区内企业可享受到国家、北京市、中关村示范区等各级机构的优惠政策。园区拥有北京普析通用仪器有限责任公司、北京市富乐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北京白象新技术有限公司等知名企业,兴谷孵化中心、马坊创业大厦、环渤海创业大厦等服务机构,可为各种创新创业企业及项目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园区以打造"京东生态科技城"为目标,坚持"差异化、特色化、品牌化"的建园方针,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合作谋求共赢、园区引领全区"发展战略,加速"三园区、五基地"产业聚集,以通用航空为主的高端装备产业、高端食品与健康产业、现代物流和电子商务产业、音乐文化创意产业为四大主导产业,打造以"北京通用航空产业基地"为核心的通用航空与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群、以兴谷经济开发区"中关村食品产业网络发展基地"为核心的高端食品与健康产业集群、以"北京平谷物流基地"为核心的现代物流与电子商务产业集群、以"中国乐谷"为核心的音乐文化创意产业集群、以"北京轨道交通设备产业基地"为核心的轨道交通产业集群、以马坊工业园区"北京绿色能源产业基地"为核心的新能源产业集群,引领地区经济面向高端转型升级,努力把平谷园建设成为推动平谷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大引擎、中关村示范区的重要功能区。北京兴谷经济开发区由市政府批准建立,是北京市16家市级开发区之一,规划面积1502.7公顷,主要以汽车零部件、食品、机械等为重点支柱产业。北京马坊工业园区规划面积346公顷,以电子信息、新能源、现代制造为主导产业。2007年12月,中关村管委会与平谷区政府合作共建"中关村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峪口新能源产业基地规划面积268公顷,2010年被中关村管委会命名为"中关村国能新能源产业园区"。马坊物流基地规划面积300公顷,主要分为口岸功能区、电子商务园、御马坊国际物流中心、物流总部基地等。
怀柔园
2012年10月13日,经国务院批复,以北京雁栖经济开发区主园区为核心的711公顷土地被纳入中关村示范区。2013年3月7日,中关村怀柔园揭牌。园区位于雁栖湖畔,包括核心区西区、中区、南区以及北区1~4区7个区域。核心区面积662.5公顷,位于雁栖开发区内,北区面积48.51公顷,位于怀北镇,属于中国科学院大学校区及创新基地用地。根据怀柔区建设文化科技高端产业新区的总体目标及"641"整体布局,怀柔园确定了总体产业规划,重点发展以特色新材料为主的纳米科技产业、以专业技术研发为重点的科技服务业、以云计算和物联网为重点的数字信息产业。纳米科技产业园建于2012年4月21日,由市科委与怀柔区政府共同打造,主要涵盖纳米领域共性技术研发、科技成果孵化、成果落地转化、产业化支撑服务四大功能,致力于纳米科技在能源、电子、环境、生物医药四大领域的应用。2013年,该产业园被科技部评定为"国家纳米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已有42个纳米项目签约入驻,包括由中科院外籍院士王中林领衔的纳米发电机,中科院院士、清华大学范守善的超顺排碳纳米管,中科院化学所宋延林的绿色打印印刷等前沿科技项目。科技服务产业园以中科院北京怀柔科教产业园为基础,重点发展研发和设计服务、创业及产业化服务以及科技咨询服务,聚集了中科院各科研机构、中国航空综合技术研究所等一大批科技服务资源。数字信息产业园主要以中科院网络中心为代表,大力培育并加快发展云计算应用、物联网关键技术研发、大型数据中心服务、数字内容等服务业态,目标是建成特色鲜明、创新能力极强、产业配套完善、具备全国竞争力的数据信息服务基地。现网络中心的北京超级云计算中心项目已如期完成一期建设,二期建设也已启动。全部建成后将实现院市共建千万亿次机的超级计算环境,北京同城信息化设施的重要备份中心、国家域名顶级节点同城灾备中心,将成为面向科研信息化与区域信息化需求服务的平台。园区市政基础设施已全面实现"十通一平",建有变电站、水厂、热力中心、银行等市政配套设施,万方研发服务中心等商务配套,顶秀美泉小镇等生活配套,已有来自美、英等国家的企业入驻,企业可享受到国家、北京市、中关村示范区、怀柔区在促进高新技术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等方面的各项发展政策。
密云园
2012年10月,经国务院批复,中关村密云园成立,包括密云经济开发区A、B、C区和生态商务地块1、2、3共6个区域,总规划占地面积1000.81公顷。2013年5月,密云园获授牌,区内企业可全面享受国家、北京市、中关村示范区的各类优惠政策。1992年5月,经市政府批准,密云县工业开发区成立,2000年升级为市级开发区。2006年12月,经发展改革委验收,更名为北京密云经济开发区,位于密云县城西南部。2007年,成为中关村高新技术产业共建基地。经20年的建设,开发利用面积1255公顷,其中A区和B区规划占地面积735公顷、C区规划占地面积520公顷,全面实现"九通一平",能够为企业投资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园区已初步形成以福田汽车北京多功能汽车厂为代表的汽车及零部件产业,以北京仁创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为代表的新型建材产业,以今麦郎饮品股份有限公司为代表的食品饮料产业,以中国人保财险电子商务北方运营中心为代表的电子信息产业,以北京康辰药业有限公司为代表的生物医药产业等五大主导产业。开发区结合县委、县政府建设"绿色国际休闲之都"的发展定位,着力把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且提出打造"'总部经济+标杆工厂'基地、现代制造业和数字信息产业基地"两大功能区的总体规划。教育部、科技部、农业部、市政府、市经济信息化委相继批准在开发区建立"中国高校科技产业基地""国家火炬计划北京绿水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全国农产品加工业示范基地""北京高新技术成果孵化基地""北京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北京数字信息产业基地""生态工业园试点园区"。密云生态商务区位于新城南端,2010年10月成立,总体规划面积694公顷。2011年5月,市政府专题会议审议通过《密云生态商务区的概念性规划》,明确其发展与建设"要坚持一流标准,大力发展符合生态涵养发展区功能定位要求的高端生态商务产业,与城市核心区功能优势互补的高端服务业,吸引高端商务、休闲消费"。其定位是立足北京,面向国际,建设绿色低碳生态特色总部基地,打造首都乃至全国首屈一指的"山水商务、田园总部"。商务区一期包括A、B、C 3个地块,华电环球(北京)贸易发展有限公司、中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等企业已先后入驻。2013年6月,商务区被市商务委授予首批"北京市总部经济发展新区"。2014年10月,被市规划委授予"北京市绿色生态试点区"。
延庆园
2012年10月,经国务院批复,中关村延庆园成立,规划面积491公顷,包括北京八达岭经济开发区305公顷、北京延庆经济开发区129公顷、康庄农民就业产业基地57公顷。2013年4月,园区获授牌。2014年5月,中关村科技园区延庆园管理委员会成立。延庆园位于北京市西北部延庆县域内,与河北省交界,毗邻京包铁路、京藏高速等多条重要交通干道,是北京市辐射西北地区的重要通道,也是"两城两带"中北部研发服务和高技术产业带的重要拓展区域。延庆园空间资源较为丰富,未开发利用空间271公顷,占延庆园规划面积的55.2%,且多数土地集中连片、开阔平坦,有利于高端产业资源的聚集发展。园区基础设施完备,生态环境优美,配套服务设施齐全,政府服务高效,具有优良的投资环境,初步形成了"一园多基地"空间布局、"121"产业集群创新引领的发展格局,整体定位为首都绿色科技新磁极,京冀协同发展新支点。园区现拥有中材科技风电叶片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卓欧制衣有限公司等众多企业,可享受国家、北京市、中关村示范区、延庆县的产业、资金以及智力资源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八达岭经济开发区1992年8月经市政府批准成立,2000年12月晋升为市级经济开发区,2006年3月被市发展改革委确定为北京市保留的16家市级开发区之一,2009年6月被认定为"北京市新能源产业基地",2012年被认定为市第三批生态工业试点园区。园区已实现道路、供水、排水等"九通一平",先后引进了中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国家能源风电叶片研发中心等一大批科技企业和研发机构,逐步形成风电产业、光伏产业、智能电网产业、生物质能产业、节能环保产业集群。延庆经济开发区1992年8月经市政府批准成立,2004年升级为市级开发区,2006年通过ISO 14001国际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成为第四批通过发展改革委审核的市级开发区。园区已实现"八通一平",北京卓文时尚纺织股份有限公司、北京九龙制药有限公司等多家知名企业入驻,形成了以纺织服装、生物医药、绿色食品等产业为特色的三大产业聚集区,主导产业初步实现了规模化、集聚化发展构想。康庄农民就业产业基地依托八达岭经济开发区和新能源基地,实施整体运作、联动开发,不断提高北京和合拉链公司、北京光瑞机械制造公司等现有企业的产能,实施一批重点项目建设,着重开发和引进总部经济,且组织"一传多能"培训工程,大力开展企业用人等培训活动。
●中关村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初电子一条街(1983年1月——1988年4月)
1980年10月23日,此前曾两次到美国硅谷参考的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陈春先与6名科技人员一起,在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的支持下,成立北京等离子体学会先进技术发展服务部。这一举动拉开了科技人员面向市场、自主创业的序幕。1984年前后,中关村地区有了一批“下海”经商的科技人员,他们通过创办民营科技企业的方式,探索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途径。到1987年,以“两通两海”(即四通公司、信通公司、科海公司、京海公司)为代表的近百家科技企业聚集在自白石桥起沿白颐路(今中关村大街)向北至成府路和中关村路至海淀路一带、东至学院路,形成大写的英文字母“F”型地区,被人们称为“电子一条街”。
●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时期(1988年5月——1999年5月)
1988年5月10日,国务院正式批准《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暂行条例》,并规定,以中关村地区为中心,在北京市海淀区划出100平方公里左右的区域为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的政策区范围。5月20日,北京市政府印发《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暂行条例》,由此,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正式成立。1994年4月,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批准将丰台园、昌平园纳入实验区政策区范围。1999年1月,经国家科委批准,试验区区域再次调整,将电子城、亦庄园纳入实验区政策区范围。从此,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形成“一区五园”的空间格局。
●中关村科技园区时期(1999年6月——2009年2月)
1999年6月5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建设中关村科技园区有关问题的批复》,原则同意北京市政府和科技部《关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快建设中关村科技园区的请示》中关于加快建设中关村科技园区的意见和关于中关村科技园区的发展规划。8月10日,北京市政府发出通知,决定将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管理委员会更名为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2006年1月17日,经国务院批准,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告第五批通过审批的20家国家级开发区(2006年第3号)。调整后的中关村科技园区总面积为23252.29公顷,包括海淀园、丰台园、昌平园、德胜园(含雍和园)、电子城(含健翔园)、亦庄园(包括通州光机电一体化园区和通州环保园区)、石景山园、大兴生物医药产业基地等,形成了“一区十园”的空间格局。
●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时期(2009年3月—— )
2009年3月13日,国务院《关于同意支持中关村科技园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批复》发布,明确中关村科技园区的新定位是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目标是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2010年12月23日,北京市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条例》。该条例明确规定:“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由海淀园、丰台园、昌平园、电子城、亦庄园、德胜园、石景山园、雍和园、通州园、大兴生物医药产业基地以及市人民政府根据国务院批准划定的其他区域等多园构成。”2012年10月13日,国务院批复同意调整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空间规模和布局,由原来的一区十园增加为一区十六园,包括东城园、西城园、朝阳园、海淀园、丰台园、石景山园、门头沟园、房山园、通州园、顺义园、大兴-亦庄园、昌平园、平谷园、怀柔园、密云园、延庆园等园区。
中关村示范区领导小组主要职责:
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有关指示,研究审议建设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重大事项;提出需要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部际协调小组解决的重大问题;组织、协调推进示范区有关发展战略、政策法规、体制创新、空间和产业规划、重大项目等实施工作。
中关村示范区领导小组办公室
设在部门:中关村管委会
主要职责:负责领导小组日常工作
2010年12月31日,在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部际协调小组领导 机制下,"中关村科技创新和产业化促进中心"(简称中关村创新平台)在京成立。中关村创新平台由国家有关部门和北京市共同组建,重在进一步整合首都高等院 校、科研院所、中央企业、高科技企业等创新资源,采取特事特办、跨层级联合审批模式,落实国务院同意的各项先行先试改革政策。
平台下设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审批联席会议办公室、科技金融工作组、人才工作组、新技术新产品 政府采购和应用推广工作组、政策先行先试工作组、规划建设工作组、中关村科学城工作组和现代服务业工作组等8个工作机构,19个国家部委相关司局和31个 北京市相关部门派驻人员到平台办公,围绕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项目、先行先试政策扶持等受理事项开展工作。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网站
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