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编制完成“三城一区”规划,促进协同联动发展。

  深入研究并不断完善科学城规划内容,专题组织高校和中科院相关单位围绕重大创新成果、周边空间优化进行研究梳理,详细了解高校院所科研布局等情况。在人口和用地规模、基础研究和产业发展方向、指标体系等方面不断细化,加强与分区规划有效衔接,指导海淀分区规划编制。编制中关村科学城综合交通优化提升专项规划,深入研究轨道布局、道路网络、综合枢纽等方面内容,做好科学城交通优化提升的顶层设计工作。基本完成规划本文的编制工作,8月14日市政府专题听取了中关村科学城规划编制情况正在根据会议要求对规划内容进行了修改完善。

  (二)加强对分园空间规划的调控引导,提升分园规划建设水平。

  一是对接分区规划编制相关工作,组织分园研究优化空间范围调整方案。二是组织开展落实北京城市总规要求下中关村及分园规划调整思路和调控体系研究,提出分园规划调整思路三是研究起草中关村示范区及十六园规划编制工作方案。四是研究编制中关村示范区统筹发展规划初稿。

  (三)充分发挥中关村示范区引领支撑作用。加大先行先试力度,在科技成果转化、知识产权保护、科技金融改革、生物医药材料通关便利化等方面,争取实施新一批创新政策。

  一是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政策创新。联合中科院科技促进发展局、中科院北京分院举办中科院—中关村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推进会,发布《关于促进中科院科技成果在京转移转化的若干措施》,协同推进中科院科技成果在京转移转化。

  二是加强政策创新统筹计划。持续完善中关村2018年改革创新与政策试点推进方案。其中关于新三板改革的有关建议,现已向市政府报送请示,提请以市政府名义向证监会争取相关支持。完善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完善国有技术类无形资产管理、放宽国外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及外籍人员境内执业限制试点、完善知识产权服务机构代理企业海外专利申请业务税收政策、完善股权激励个人所得税政策等有关政策建议已形成政策论证报告,拟近期与相关部委对接。

  三是研究制定《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知识产权行动方案》,明确未来3年知识产权工作计划。方案已征求市知识产权局、市工商局、北京知识产权法院、中发展集团意见,明确了各项任务分工,已准备好报科技体制改革专项小组会审议的相关材料。

  四是加强政策调研储备。开展实地调研5次,会同创新创业主体、智库、市委办局召开政策调研座谈会、协调会、政策论证会共5次,并通过问卷调查、社会组织扩大调研覆盖面。

  (四)全方位支持雄安新区建设,落实与河北省签订的战略合作协议,加紧学校、医院等项目落地,推进雄安新区中关村科技园建设,切实做到雄安新区需要什么就支持什么。

  一是联合雄安新区管委会,围绕节能、环保、数字城市等领域,积极筹备中关村企业召开产业与技术需求对接会,梳理储备有意愿入驻雄安新区中关村科技产业基地的中关村企业,推动中关村企业的新技术、新产品在雄安新区落地应用。研究可用于雄安新区建设的中关村新技术新产品示范应用方案。

  二是进一步研究雄安中关村科技产业基地运营方案。

  三是与雄安新区管委会进行工作对接,邀请来京参加2018年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北京会场主题展工作对接会,征集参展项目,推动中关村在雄安落地项目参展2018年双创周北京会场,目前已储备部分项目。

  (五)加强产业对接协作,巩固提升“4+N”产业合作格局。

  一是持续推进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建设。9月13日,我委赴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考察调研,并就园区建设事宜进行对接座谈。进一步完善支持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拟推动尽快落地。

  二是推进北京中关村曹妃甸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基地建设。9月12日,我委赴曹妃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进一步推动两地创新发展要素合理流动,实现经济社会创新发展良性互动与协同发展。

  三是推动京津冀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组织中关村环促中心、博天环境等中关村节能环保企业,赴石家庄辛集就皮革污水处理技术和项目合作开发进行考察交流。

  四是向国家京津冀协同办汇报中关村京津冀工作,并组织中关村企业向评估组汇报京津冀区域协同创新情况。

  (六)加快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建设,增强质量技术创新能力。

  一是起草《关于培育发展“中关村标准”的工作方案》,并征求相关单位意见。开展中关村标准战略实施路径研究,分析国内外典型标准化组织发展成功案例,听取专家意见,为“中关村标准”发展路径提供参考。

  二是7月至8月,开展2018年中关村技术创新能力建设专项(技术标准部分)支持资金申报工作,现已启动相关材料审核工作。

  三是编制《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标准化试点示范单位动态调整办法》,组织中关村试点示范单位提交标准化工作总结报告,并对试点示范单位的标准化工作进行评价。起草完成推进试点示范单位建设工作方案(初稿)。

  四是中关村标准化服务业产业联盟通过多种形式,与示范区多家企业和产业联盟对接标准化服务需求,有效提升了示范区标准化服务能力。

  (七)落实新一代信息技术等10个高精尖产业发展指导意见,提升金融、商务等现代服务业发展质量和水平。制定实施创新型企业培育壮大三年行动计划,支持行业领军企业、独角兽企业和隐形冠军企业发展壮大,做好重点企业“一对一”服务工作。

  一是走访调研46家企业,收集企业需求155项,已经解决需求36项,其余需求正在由相关处室协调解决。

  二是落实集成电路、智能机器人、虚拟现实等产业政策,已支持集成电路企业63家、智能机器人企业11家、虚拟现实企业36家。

  三是继续支持北京大数据研究院、石墨烯创新平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1+2”平台等3个重大平台建设,大数据研究院、中科大“1+2”平台已完成2018年拨款。

  四是落实全市医药健康协同创新行动计划,已联合海淀园、昌平园、大兴园、亦庄园召开医药健康产业促进政策编制工作会,在初稿的基础上研提意见修改完善。研究工业互联网、无人驾驶产业政策,召开多场企业座谈会,形成政策初稿。

  五是组织开展分园高精尖项目征集、评审、财务审计,与2018年拟支持分园高精尖项目逐一对接任务书及分年度目标。

  (八)通过统筹产业布局,推动全市产业向重点园区集聚、园区产业向主导产业集聚、主导产业向创新型企业集聚。

  1.联合延庆区政府发布并贯彻落实《关于促进中关村现代园艺产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在延庆现代园艺产业集聚区(HBD)设立现代园艺产业创新中心,重点支持科研机构、园艺种业等高新技术企业开展园艺新技术新产品研发及示范应用。

  2.围绕各分园重点发展产业领域,组织相关企业赴分园开展“分园行”活动,目前已赴平谷、延庆、顺义等地区,积极推动产业合作和项目落地。

  3.加大对分园高精尖产业发展支持力度,2018年拟支持90个重大项目。

  (九)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建设军民融合产业园和一批示范工程项目。

  略。

  (十)全面加强科技成果转化统筹协调与服务平台建设,与在京高校、科研院所建立深层次对接机制,做好科技成果在京落地承接服务工作。以开放共享为导向,支持高校与研发机构建设联合创新平台、协同创新研究院。

  一是落实《促进在京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实施方案》,制定《高校技术转移办公室管理办法》,研究开展第二批高校院所技术转移办公室认定;制定促进开放实验室升级的方案,推进高校院所试点建设概念验证中心。二是完成2018年中关村各分园高精尖产业培育项目申报评审,拟支持28个重大协同创新平台建设和27硬科技孵化平台建设项目。三是组织中科创星、创客总部、埃米空间、中关村天合转促中心等机构座谈,研讨科技成果转化、创业服务发展趋势等议题。四是修改完善中关村技术经纪人队伍建设工作方案,推动技术经纪人联盟成立筹备事宜。与中科创星等相关机构进行座谈,征求中关村天合转促中心等机构的意见建议。五是调研华北电力大学,沟通促进科技成果在京转化事宜。六是与招商局集团、北京电控集团进行对接,促进大企业开放创新。七是开展分园与孵化器及在孵企业对接服务工作,推动中关村e谷孵化器与怀柔园、康华伟业孵化器与亦庄园和房山园对接。八是支持“美丽世园 科技冬奥”延庆创新创业大赛、中关村软件园第七季“创新之源大会”等成果转化相关活动。九是调研中关村智造大街等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机构和星云环影公司、昆仑数据等科技成果转化初创企业。

  (十一)中关村科学城要聚焦,以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原始创新策源地和自主创新主阵地为目标,着力提高对全球创新资源的开放和聚集能力,着力补齐优质创新要素,着力促进不同创新群体深度融合,通过优化空间布局、打造创新型服务政府、强化城市创新形象,营造国际一流的创新创业生态,在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中发挥带动引领作用。

  一是强化顶层设计,编制好中关村科学城规划。以专家研讨、专项对接等方式听取各方意见建议,不断修改完善规划内容,8月14日市政府专题听取规划编制情况汇报并给予充分肯定。二是不断优化拓展创新空间。积极推进中关村大街升级改造,推动中国农业科技国际交流中心项目建设;支持西三旗天坛家具厂、四季青西郊汽配城等存量用地转型升级,为创新发展提供空间。三是强化服务,支持北京大数据研究院支撑北京大学牵头建设国家发改委“大数据分析和应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支持百度自动驾驶汽车成为北京首批取得开放道路测试牌照的自动驾驶车辆。

  (十二)完善创业服务体系,新增一批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打造全过程的科技孵化服务链条。

  一是进一步完善中关村创业孵化机构创新发展促进办法和中关村创业孵化机构评价指标体系,引导孵化器服务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出孵企业项目落地分园。二是开展分园与孵化器及在孵企业对接服务工作,推动中关村e谷孵化器与怀柔园、康华伟业孵化器与亦庄园和房山园对接。三是组织中科创星、创客总部、埃米空间等创业孵化机构开展座谈交流,研讨科技成果转化、创业服务发展趋势等议题。四是开展硬科技孵化平台建设支持申报,27个硬科技孵化平台建设项目通过审查,对11个资金支持项目进行网上公示。五是开展2018年第二批创新创业活动支持申报,拟对13个创新创业活动进行资金补贴。六是与招商局集团科技创新发展研究院、金融事业部就双方供需情况进行座谈,进一步明晰在硬科技孵化平台、投融资、设立研发中心等方面开展合作;与北京电控集团进行对接,拟就电控集团下属北方华创建设集成电路双创平台相关事宜进行深入对接。七是支持延庆园与启迪之星联合举办的“美丽世园 科技冬奥”延庆创新创业大赛启动仪式、中关村软件园孵化器第七季“创新之源大会”等创新创业活动。八是调研中关村智造大街、启迪之星、中关村软件园孵化、PNP等创业服务机构。

  (十三)扩大首都科技条件平台、创新券和开放实验室服务范围和领域,引导高校院所面向社会开放科技资源,为小微企业和创业团队提供研究开发、检验检测认证等科技服务。

  筹备并启动2018年中关村开放实验室支持资金申报相关工作,编写申报通知和申报要求,进一步优化完善评审流程和评审方案;在2018年世界机器人大会上开展政策宣讲活动。

  (十四)开展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增强科研人员的改革获得感。

  一是深化与中科院合作推进科技成果转化。联合中科院科技促进发展局、中科院北京分院举办中科院—中关村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推进会,发布《关于促进中科院科技成果在京转移转化的若干措施》,协同推进中科院科技成果在京转移转化。

  二是研究制定《高校技术转移办公室管理办法》,并已通过中关村管委会主任办公会审议,目前正在征求教育部意见。

  三是认定第一批中关村科技服务平台,包括12家高校和3家科研院所。

  四是加强科技成果转化政策调研储备,赴北京科技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化工大学、清华大学智中能源互联网研究院等实地调研科技成果转化情况,召开相关工作部署会、协调会、政策论证会等10余次,调研、论证科技成果转化有关政策建议。

  (十五)推进国家科技金融创新中心建设,完善创业投资政策,加大对小微企业融资支持力度,加强企业上市、挂牌培育工作。

  1.配合市科委召开科创基金第三次统筹联席会,确定科创基金申报流程、投决会议事规则等;指导科创基金管理公司正式启动首批成果转化子基金管理机构尽职调查工作。

  2.联合境内外交易所召开企业培训及各类政策宣讲活动。进一步完善中关村“创新100”企业名单,并对相关企业进行走访,实地了解企业需求,向企业提供上市前辅导咨询工作。

  (十六)发挥科技创新基金引导作用,在科技领域积极推进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鼓励多方资源更多投向基础研究和战略硬技术,促进科学家、企业家、投资人等深度合作。

  召开科创基金第三次统筹联席会,确定科创基金申报流程、投决会议事规则等;指导科创基金管理公司正式启动首批成果转化子基金管理机构尽职调查工作。

  (十七)深化中关村人才管理改革,在朝阳望京、中关村大街、未来科学城和新首钢试点建设国际人才社区。

  目前,承担相关政策落实职责分工的单位共11家,均按照进度推进实施。20条中13项政策已落地实施;其它 7项政策,按照进度正在推进。我们加大了对政策的宣传力度。一是将已经落地的部分政策,通过我委微信公众号及时进行宣传;二是通过政策宣讲会,向园区企业讲解;三是相关单位也均通过政府官网、宣讲会及办事窗口等渠道对落地政策进行了广泛宣传。

  (十八)按照市财政要求,完成2018年专项资金预算执行,完成2019年专项资金预算编制工作。

  截至9月25日,专项资金预算实际支出28.98亿元,占批复预算的72.9 %,到9月30日,预计支出34.53亿元,占批复预算的86%。

  截至9月25日,已按照市财政局关于编制2019年科技文化领域项目预算通知要求,启动2019年预算编制工作,并对申报的项目预算进行初步汇总。

  (十九)加强国有资产产权管理,促进集团国有资产保值增值,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一是加强中关村发展集团的国资监管与业务指导,结合北京市国企国资改革制度,完善相关体制,修订我委国有资产监管管理办法;二是加强考核力度,引导中发展集团开展各项业务,发挥特殊功能类企业完成政府重大任务的作用。

  截至三季末,我委按照市国资国企改革的方向和要求,结合对中关村发展集团综合改革的要求,拟定了我委国有资产监管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并征求了顾问机构的修订意见。目前,正对该办法(征求意见稿)征求相关处室、部门的意见。在绩效考核方面,按照我市特殊功能类企业考核特点,重点突出中关村发展集团服务于十六园发展的工作任务,经我委监管企业经营业绩考核工作小组有关处室与中关村发展集团对口部门充分沟通意见,征求委内其他处室意见后,确定了《中关村发展集团企业主要负责人2018年度经营业绩考核责任书》,并与中关村发展集团现场签订责任书,实现了以考核责任书为抓手,引导中发展集团更好的完成市委市政府重大任务。

  下一步工作工作,根据各相关单位的意见,继续完善我委国有资产监管管理办法(修订稿),完成我委国有资产监管管理办法的修订工作。

  (二十)统筹“一区多园”发展,加强对分园创新发展的考核评价和产业定位引导,改革完善分园管理运行机制,发挥中关村发展集团在整合创新资源方面的市场化平台作用,探索引入国际化专业团队参与园区管理。

  一是组织开展分园创新发展考核数据收集、汇总,基本完成了指标体系的初步测算,完成了一区多园考核评价指标体系与分析研究课题中期。

  二是组织开展完善分园管理体制研究,形成《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优化完善分园管理体制指导意见》初稿。

  三是组织开展分园产业定位研究,研究成果拟纳入一区十六园规划。

  (二十一)改革完善中关村分园管理运行机制。

  1.组织开展完善分园管理体制研究,中关村示范区分园管理体制指导意见的研究报告;

  2.形成《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优化完善分园管理体制指导意见》初稿。

  (二十二)示范区领导小组的具体工作,负责园区内各类协会组织的联系工作。

  一是组织召开秘书长工作会。9月18日,组织召开中关村社会组织联合会秘书长工作会,介绍了中关村社会组织的发展形势,联合会100余家会员单位参加会议。

  二是加强社会组织培训。组织社会组织能力培训1场。召开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项目申报及管理实务专题培训会1场,60余名社会组织项目主管参加培训。

  三是开展社会组织诚信建设工作。完成97家社会组织诚信报告制作,公示诚信信息,撰写2018年诚信体系建设工作总结。

  四是完成社会组织双创服务平台改版工作。

  五是收集议题,筹备召开第二十一次中关村示范区领导小组会。

  (二十三)做好中关村改革开放40周年宣传活动,提升中关村示范区影响力。

  一是做好顶层设计。在深入酝酿、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编制《中关村改革开放40周年系列活动方案》,十几次修改方案,提交两次委党组会、两次副市长专题会讨论后,由中关村示范区领导小组会议和市委常委会审议通过,并以中关村示范区领导小组名义下发。在此基础上,研究形成了《中关村改革开放40周年宣传报道方案》,策划评论、署名文章、电视专题片、系列和深度新闻报道、内参报道、公益广告等多种宣传和推广形式。

  二是做好与宣传部门和主流媒体的对接和沟通。委领导带队,专程拜访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在京中央媒体,对接中关村改革开放40周年重大主题宣传,形成重大选题策划方案。同时,与市委宣传部新闻处共同策划了中关村改革开放40年集体采访报道方案,开展了三天的集体采访。

  三是重大主题报道稳步推进,成果初步显现。相继组织重要内参选题对接会、座谈会,翟主任做客“市民对话一把手”栏目,与市民“面对面”沟通,多次接受新华社、北京电视台等主流媒体的采访。翁主任亲自协调龙芯中科等企业作为央视等媒体的重点跟踪企业,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对中关村培育关键核心技术进行了5分钟的重点报道,新华社完成了第一轮主题报道,发表长篇报道《从一个“村”看一个国家的未来--写在中关村改革发展40年之际》《改革创新试验田,踏上强国之路新征程——对话中关村管委会主任翟立新》《好大一个“村”,有啥不一样?》《每日新增89家科技企业:“最强大脑”中关村的新时代“创新答卷”》,推出融媒体人物视频3条,图片报道1条,北京日报发表了4篇系列报道报道,其中头版报道3篇,摄影专版1篇,北京电视台《北京新闻》栏目头条刊播《创新创业中关村》和《自主创新中关村》,时长分别达到了6分钟与5分钟。北京卫视《档案》六集中关村特别节目,已基本完成脚本创作工作,目前已全部进入拍摄录制阶段,预计11月中旬完成后期制作工作并陆续播出。改革开放40周年宣传报道汇编正在收集整理中。新华社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中关村5周年重要稿件已报请委领导审定,计划近期在新华社全网播发。

  (二十四)努力打造科技冬奥-借助冬奥会品牌效应,为科技成果产业化提供载体、搭建平台,推动新技术、新产品广泛应用,推动新产业、新业态加速成长,助力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服务北京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

  一是研究起草中关村支持服务冬奥会筹备工作方案。探索以管理模式创新带动服务创新,聚焦集约高效、基础设施、智慧服务、转播技术、人工智能五大重点需求方向,精准发力服务冬奥建设,强化赛后技术转化推广,扩大冬奥技术示范效应。

  二是积极与冬奥组委、市重大项目办开展工作对接。8月28日,我委与市重大项目办就冬奥会筹备需求开展工作对接。会后,我委围绕科技冬奥技术需求,系统梳理储备科技含量高、示范能力强、应用效果好的中关村新技术、新产品数十项,为中关村企业的新技术新产品在冬奥会开展示范应用项目提供技术储备。

  (二十五)推动北京大数据研究院建设。

  一是完成2018年北京大数据研究平台PPP项目审议和资金拨付工作。

  二是支持研究院与中关村企业先进数通签订联合建立研发中心的合同;与中关村企业中视亮中(北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签订体育大数据与区块链联合实验室共建合同。

  三是支持研究院完成大数据研发技术支撑平台软件系统开发工作。

  (二十六)推动北京石墨烯技术研究院建设。

  一是成立中英二维材料国际产业中心(诺奖工作站)。北京石墨烯技术研究院已与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签订合作协议,在京建设中英二维材料国际产业中心(即诺贝尔奖工作站),该中心作为北京石墨烯产业创新中心的一部分将利用国际资源推动我市在石墨烯生物医药和石墨烯传感器等领域的研发和产业发展。

  二是建设中关村海淀园石墨烯应用技术研发平台。在中关村海淀园建成了我国第一个石墨烯应用技术中试基地。目前,海淀区正在永丰推进石墨烯应用技术研发平台二期建设,已完成建设方案设计。

  三是建设中关村房山新材料产业园石墨烯种子基地。目前房山区政府已将该项目列为重点建设项目,3年内将形成以种子企业为核心,专项基金、国际高端论坛和行业联盟为环境的立体产业发展格局,推进我市成为我国石墨烯产业的发动机。

  (二十七)特色创新园—中关村集成电路设计园。

  中关村集成电路设计园已完成一期项目的备案登记,并已经交付企业使用,着力打造绿色、低碳、生态型科技园区,目前北京兆易创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京豪威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已签订孵化合同。

  (二十八)特色创新园—健康智谷。

  目前健康智谷在园区基础建设方面已完成水、电等基建设施改造升级施工并引入橙意家等一批企业,建立了第三方基因医学检验实验室并为企业及客户提供基因检测第三方服务。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