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本周头条
丁薛祥在北京调研,到访中关村企业
北京市举办合成生物制造产业创新发展工作推进会
园区动态
北京市举办卫星互联网供应链创新发展座谈会
首批23家中关村特色产业园获评
中关村石景山园"大数据产业人才培养基地"入选工信部"新一代信息技术典型产品、应用和服务案例"榜单
"联东U谷o数字安全谷"产业基地项目落地中关村通州园
马来西亚技术和创新研究加速器代表团访问中关村海淀园
本周头条
1.丁薛祥在北京调研,到访中关村企业
1月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领导小组组长丁薛祥在京调研经济普查登记工作。
丁薛祥来到位于中关村海淀园的民营北京市高新技术企业兰友科技有限公司,察看规模以下单位普查登记情况,询问企业需要填报的生产经营、研发活动、人员工资等具体信息。他表示,我国新经济迅速发展,产业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成果丰硕,要做好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统计,为制定更加精准有效的政策举措、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提供可靠依据。要规范开展普查登记,严格保守普查对象的个人信息和商业秘密,普查取得的单位和个人资料,严格限定用于经济普查北京市目的。
2.北京市举办合成生物制造产业创新发展工作推进会
1月6日,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联合昌平区政府在未来科学城举办北京市合成生物制造产业创新发展工作推进会。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党组书记、主任张继红主持会议。市委常委、教育工委书记、副市长于英杰出席会议并讲话,市政府副秘书长韩耕,北京化工大学党委书记刘贵芹,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化工大学校长谭天伟,昌平区委书记、未来科学城党工委书记甘靖中,昌平区区长、未来科学城管委会主任支现伟,市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及合成生物制造领域专家学者、企业代表参加推进会。
于英杰指出,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合成生物制造产业发展。北京拥有比较雄厚的合成生物创新资源和产业发展基础,已经形成比较完善的顶层设计,当前必须紧紧抓住机遇,着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合成生物制造产业创新高地。他强调,一是要在攻克关键核心技术上持续发力,加快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原创性引领性技术突破。二是要在建设技术服务平台上持续发力,持续提升科技资源共建共享能力和创新产品工程化落地效率。三是要在催生新产业新动能上持续发力,催生生物经济增长点,培育一批绿色生物领域的硬科技企业。四是要在提升产业集聚效能上持续发力,差异化布局打造合成生物制造高端特色产业集聚区。五是要在加强京津冀协同发展上持续发力,联动津冀等地区加快搭建从创新端到产业端的全产业生态。
韩耕、张继红、谭天伟、甘靖中、支现伟等共同为北京市合成生物制造技术创新中心(筹)和中关村合成生物制造产业集聚区揭牌,标志着北京合成生物制造产业在平台、基地等统筹布局、系统推进方面迈出坚实步伐。昌平区政府与北京化工大学签署合作协议、首发展集团与未来科学城集团签署产业基金协议、昌发展公司与中科院过程所签署合作协议,共同推动一批合成生物制造项目落地,通过多方主体密切合作,助力科技创新引领产业高水平创新发展。
张继红表示,当前以基因编辑为代表的生物技术不断突破,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迭代,与全球产业变革形成历史性交汇,为合成生物制造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与广阔的市场空间。一是要大力发展基于合成生物学的高端、绿色生物制造,将其打造成为生物经济发展新引擎和未来产业发展新标杆。二是要充分发挥北京创新资源禀赋优势,通过加强底层技术创新、统筹平台布局,进一步引导创新主体培育和产业集聚。三是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将会同市相关部门和区按照会议精神主动布局,积极服务,把创新优势更好转化为发展优势。
谭天伟介绍了北京市合成生物制造规划研究和北京市合成生物制造技术创新中心筹建情况。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党组成员、副主任龚维幂通报了北京市合成生物制造创新发展工作推进及行动计划编制情况。昌平区副区长柳强通报了昌平区支持合成生物制造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中粮营养健康研究院副院长王满意,微元合成生物技术(北京)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刘波作为企业代表发言。
本次工作推进会是深入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关于发展生物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有关精神,抢抓生物制造产业发展机遇的具体举措,开启了北京市合成生物制造创新发展的新篇章,未来将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切实强化创新转化、资源统筹、区域联动和示范先行,促进创新资源集聚力、科技成果影响力、新兴产业引领力、区域辐射带动力全面提升,加快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合成生物制造创新策源地和产业发展高地。
市发展改革委二级巡视员刘存良,市教委副主任柳长安,市经济和信息化局二级巡视员邵明红,市"两区"办专职副主任刘梅英,市药监局副局长屈浩鹏,市投促中心副主任唐永宏,市国管中心董事长吴礼顺,昌平区副区长曹巍、吴爱华等参加推进会。
园区动态
3.首批23家中关村特色产业园获评
近日,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发布了关于2023年度拟评定"中关村特色产业园"名单的通知,将中关村东升科技园、中关村生命科学园等23家园区纳入中关村示范区特色产业园体系。此次发布的首批园区覆盖了中关村科技园区的11个分园,其中海淀园6家、亦庄园4家、昌平园3家、大兴园3家。
截至目前,中关村示范区特色产业园园区建筑面积总计1072.45万平方米,入驻企业4978家。其中国高新企业1669家,独角兽企业40家,上市企业160家;园区实现年产值超过7000亿元,地均产出871亿元/平方公里,平均研发投入强度达到15.42%;落地了全国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技术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240个,自建或引入算力平台、药物研发平台、产品检验检测服务平台等专业服务。
4. 北京市举办卫星互联网供应链创新发展座谈会
12月29日,北京市联合中国星网共同举办卫星互联网供应链创新发展座谈会。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党组书记、主任张继红主持座谈会,市委常委、副市长于英杰,中国星网党组书记、董事长张冬辰出席会议并讲话,市政府副秘书长韩耕,丰台区委副书记、区长初军威以及市发展改革委、市经济和信息化局、经开区、海淀区、顺义区、大兴区等相关单位负责同志和60余家商业航天创新主体代表参加座谈。
于英杰指出,中国星网北京市是国家卫星互联网发展的核心力量与需求牵引平台,加强创新链和产业链融合对接,发挥中国星网引领作用,对带动提升北京商业航天产业创新能力和整体效能具有重要意义。于英杰强调,一是要加强技术创新,推动可重复使用火箭、卫星互联网等领域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二是要以真实的应用场景和具体的市场需求为牵引,积极培育商业航天领域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和独角兽企业,深度融入卫星互联网产业链和供应链。三是要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不断完善创新生态,推动北京商业航天实现高质量发展。
张冬辰指出,卫星互联网建设要对标国际领先水平,构建新型供应链体系,要注重数字化能力提升,强化应用带动,进一步推动空天信息融合及天地一体化发展。北京在商业航天领域创新资源优势突出,具备建设卫星互联网供应链体系的基础。中国星网将加强与北京创新资源深度融合互动,在标准制定、技术攻关、产品开发、空天信息应用等方面开展广泛合作,助力国家卫星互联网建设,服务我国航天强国发展战略。
韩耕、初军威,中国星网副总经理牟相军、规划发展部主任付朝华共同为"星网生态伙伴产业协同发展基地"揭牌。该基地将有效集聚北京一流创新人才北京市和创新主体,为中国星网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提供全方位的北京市服务保障。
张继红在主持会议时表示,构建战略需求牵引的创新链和产业链深度融合发展体系,对提升商业航天产业创新发展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将会同相关委办局、区政府支持更多企业与中国星网深度合作,形成共赢发展的新局面。一是以需求为导向推动技术创新,加大规模化星座建设运营与可重复使用火箭等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二是发挥中关村先行先试作用,探索商业航天政策创新试点,营造良好创新服务生态。三是进一步强化央地协同、市区联动,优化配置产业创新要素,集聚优势创新主体更好在京落地发展。
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党组成员、副主任龚维幂介绍了北京商业航天创新发展及行动方案编制情况。丰台区委常委、副区长崔旭龙,经开区管委会副主任刘力分别介绍了丰台区、经开区商业航天发展总体情况及相关支持政策。中国星网易联供应链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杨了介绍中国星网供应链创新管理有关情况。
供应链相关环节的10家企业代表分别介绍了各自创新发展和技术、产品情况以及与中国星网合作的构想,并对北京商业航天发展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参会代表一致表示,结合北京在商业航天领域的行动方案和整体部署,未来将持续深耕北京,发挥北京科技、人才以及应用场景、供应链等方面的优势,抓住机遇协同推进产业快速发展,打造商业航天北京品牌,为科技强国和航天强国建设贡献力量。
5.中关村石景山园"大数据产业人才培养基地"入选工信部"新一代信息技术典型产品、应用和服务案例"榜单
近日,工信部公示"关于2023年新一代信息技术典型产品、应用和服务案例(第一批)名单"。中关村石景山园企业易华录申报的"工业和信息化重点领域(大数据)产业人才培养基地"案例成功入选典型服务案例公示榜。
工业和信息化重点领域(大数据)产业人才培养基地是以国家政策为导向,以提升加强全民数字素养为核心,以持续建设完善国家数字教育体系为目标,充分汇聚行业头部企业和院校优势,全力打造数字经济高层次人才队伍的产教融合创新生态。
6."联东U谷o数字安全谷"产业基地项目落地中关村通州园
12月27日,"联东U谷o数字安全谷"产业基地项目落地中关村通州园。
该项目规划用地面积约36.6亩,2024年开工建设,总投资约5亿元。聚焦数字安全网络设备核心部件生产制造、中试成果转化、高端装备和配套设施等业务板块,将充分发挥中关村通州园与联东集团产业资源和数字化产业服务优势,聚焦数字网络安全领域,涉及数字经济、网络安全、先进制造、未来出行、军民融合等核心产业方向,有效带动区域数字安全产业升级促进产业集聚发展,助力打造具有北京城市副中心特色和核心竞争力的数字经济产业集群。
7.马来西亚技术和创新研究加速器代表团访问中关村海淀园
日前,马来西亚技术和创新研究加速器代表团到访中关村海淀园,先后参观了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展示中心、翠湖科创平台、华为北京会展中心,并与工作人员座谈,深入了解中关村科技创新最新态势和园区创新生态模式等情况。
代表团表示,希望能与中关村科学城建立友好往来关系,交流学习海淀科技园区的发展经验和管理理念,同时欢迎中关村企业到马来西亚拓展海外业务,期待双方开展更多务实合作,以实际行动迎接2024年"中马建交5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