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9日,“聚焦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第三场主题采访活动走进北京友谊医院,记者们实地参观了全球首创的3D单目内镜成像系统等先进仪器的临床应用,感受北京强化基础研究和前沿研究,提升原始创新能级的累累硕果。

戴上3D眼镜,患者肠道内一枚仅3毫米的息肉,在显示器下被清晰立体化呈现。在北京友谊医院消化内镜中心内镜室,每天会有很多患者在单镜头3D内镜成像系统的帮助下,被医生揪出极易癌变的“隐形杀手”。

北京友谊医院消化实验室副主任朱圣韬介绍,传统的2D内镜检查设备很难检出微小或形状扁平的息肉,但单镜头3D内镜成像系统能将息肉检出率提高1.54倍、腺瘤检出率提高1.45倍。

图片1.png

北京友谊医院消化内镜中心单镜头3D内镜成像系统

2023年,北京友谊医院联合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苏州国科医工科技发展(集团)有限公司组建“消化健康全国重点实验室”,形成了“产学研医”协同创新体系,从新药物、新器械、新策略和新体系等四个方向开展消化系统疾病前沿科研创新工作,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其中全球首创的消化内镜的单镜头3D内镜成像系统已完成上千名的患者检查。

服务人民生命健康

食管癌、胃癌和结直肠癌等消化道肿瘤是我国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严重威胁着人民健康。相比进展期肿瘤,早期消化道肿瘤患者的5年生存率要高出很多,因此,早期发现和精准诊治至关重要,而消化内窥镜则是目前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的首选方法。

图片2.png

北京友谊医院院长张澍田表示,在当前的肠镜检查中,微小或隐藏的病变往往难以识别。如何精准观察病变, 特别是精准观察细微病变的真实形态,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针对上述问题研发的可用于消化内镜的单镜头3D内镜成像系统。该系统基于单目立体成像原理,运用自主研发的“双网络超分辨成像算法”,使普通内镜图像实时转化为3D图像,实现了消化道内部的立体观察。该系统能够提高立体感,不仅在内镜检查中能精准观察到细微病变的真实形态,而且便于医生在手术时更精准地对粘膜进行分层,降低术中出血概率,缩短手术时间。

北京友谊医院消化内科始建于1979年,是国内建立最早的消化专业。多年来,先后获得北京市重点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国家临床重点专科称号,获批北京市消化疾病中心、北京市消化内镜质量控制与改进中心、消化疾病癌前病变北京市重点实验室、肝硬化转化医学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移植耐受与器官保护北京市重点实验室、消化诊疗技术北京市工程研究中心等。

张澍田表示,在北京市各项利好政策的支持下,一方面,实验室面向疾病防治需求进行“关口前移”,围绕常见及难治性消化系统疾病,揭示癌前疾病发展的分子机制,确定疾病干预的潜在靶点,构建了多因素筛查体系,形成了中国人群特色诊治标准,推进医学转化研究。另一方面,实验室还面向国家重大需求,解决医用设备卡脖子问题,建立了人工智能消化系统疾病辅助内镜及无创影像诊断系统,自主研发了单孔腔镜手术机器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肝纤维化无创诊断新仪器—FibroTouch等。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