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加快合成生物制造产业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6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已正式印发。现将有关内容解读如下。
一、出台背景
在技术和政策的双重驱动下,世界范围内合成生物制造产业正在加快步入规模化发展的成长阶段。2023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若干战略性新兴产业”。本市在发展合成生物制造产业方面具有原创研究实力突出、先行示范导向明确、低碳转型需求旺盛的三重叠加优势,为了抢抓合成生物制造产业发展机遇,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会同市发展和改革委、市经济和信息化局编制印发《行动计划》。
二、发展思路和目标
紧扣首都城市战略定位,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加快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合成生物制造产业创新策源地、区域协同引领区、制度试验先行区、低碳发展示范区。提出到2026年,北京合成生物制造产业的创新资源集聚力、产业创新策源力、示范应用引领力、区域辐射带动力全面提升,北京创新策源、津冀承接支撑、辐射带动全国的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三、主要内容
《行动计划》从原始创新突破、平台带动转化、做强产业内核、开放协同发展、先行先试赋能等五个维度部署了十项重点任务,并明确细化了14条具体措施。
一是加速提升原始创新能级。加强基础和前沿研究,提升原始创新策源力。聚焦产业发展需求,组织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人工智能、生物技术等跨学科交叉融合,鼓励在高效菌株构建、关键生产工艺开发等薄弱环节开展联合攻关。
二是夯实技术服务平台体系。健全研发工具体系,强化生物设计支撑能力,提升“设计-构建-测试-学习”研发效率和生物设计能力。补齐工程化服务短板,提升工艺放大水平,实现实验室研发到规模化制造阶段的高效链接。
三是加大产业内核培育力度。加强转化孵化服务,促进科技创新企业发展壮大。激发央企国企活力,提升绿色工程化技术开发、推广及服务能力,促进合成生物制造赋能传统产业,辐射带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同时,强化配套服务供给,引导合成生物制造产业集聚发展。
四是提升开放协同发展水平。依托京津冀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优化资源协同配置,打造协同发展新生态,推动区域全产业链布局。发挥中关村论坛品牌优势,积极争取高级别国际会议在京举办,推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不断提升产业国际化发展水平。
五是营造示范先行政策环境。推动完善政策环境,加速创新产品示范应用。积极争取国家产业政策支持在市场准入、示范应用等环节在京先行示范,促进创新成果转化和产品快速入市。
六是强化若干措施保障。从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加快关键技术突破、强化平台建设提升支撑能力、促进企业发展壮大、培育产业生态、强化要素保障等方面明确14条具体措施,确保重点任务高效率、高质量落实。
四、政策亮点
政策设计上突出“五个坚持”。一是坚持目标导向,引领原始创新突破。通过发挥在京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优势,开展理论和技术源头创新,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合成生物制造原始创新策源地。二是坚持平台赋能,加速创新成果落地。通过搭建研发服务工具和工程化服务平台,打造从成果产生到落地应用的全链条服务体系,加速推动合成生物制造技术突破和工程化应用。三是坚持战略定位,精准培育产业内核。结合北京创新与产业资源禀赋,重点支持规模集约、附加值高和市场前景好的产品在京布局。四是坚持区域联动,整合资源协同发展。在产业空间布局上,推动大宗产品“北京总部研发+天津创新协同+河北规模化生产”,逐步在京津冀区域形成全产业链生态。五是坚持先行先试,优化政策监管体系。以中关村先行先试改革和北京“两区”政策优势为支撑,通过争取国家相关部门支持,探索构建适应合成生物制造产业发展的前瞻性制度框架,加速合成生物制造领域创新产品审批,助力产业高质量发展。
服务保障上突出“三个强化”。一是强化统筹协调。依托北京市医药健康统筹联席会,建立全市合成生物制造产业统筹协调机制,加强在产业规划、重大项目落地等方面的顶层设计和跨区域、跨部门的组织协同。二是强化多元化资金支持。在持续做好重大项目落地、标准化厂房及园区建设等方面资金保障的基础上,发挥市区两级产业投资基金作用,吸引撬动社会资本加大产业投资力度。三是强化人才引育。通过鼓励在京高校院所设立相关学科、产教融合等方式,促进产业急需紧缺人才的引进和培育。
- 相关政策:
- 相关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