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科技创新国际化提升行动计划(2024-2027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已正式印发。现将有关内容解读如下。
一、出台背景
加快建设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是党中央赋予北京的光荣使命和重大责任,也是推动首都高质量发展、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支撑。高水平的科技创新国际化、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是北京全面建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特征之一。强化提升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国际化水平,有利于将北京创新资源优势转化为创新发展优势,服务高质量发展;有利于增强在京各类创新主体国际协同创新、加快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服务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为推动建设营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环境,提升科技创新国际化水平,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联合相关委办局单位,制订实施《行动计划》。
二、主要考虑与思路
(一)坚持国际视野,系统谋划提升科技创新国际化
遵循创新规律和国际通行规则,对标国际先进创新区域、“一带一路”沿线地区,立足北京科技创新基础和条件,围绕创新全链条布局开展科技合作,形成差异化合作模式,着力畅通渠道、搭建平台,推动人才、技术、资本等创新要素全球范围高效流动,促进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全球共创共享。
(二)突出北京特色,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创新生态
深入践行国际科技合作倡议,积极拓展国际科技合作路径。充分发挥北京科技创新优势,立足服务北京“四个中心”建设,主动在服务国家科技外交、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等重大工作部署中,扩大科技创新国际“朋友圈”,丰富双边、多边政府间科技合作机制,扩大民间创新交流与科技合作,深度融入国际创新网络。
(三)增强双向循环,高质量“引进来”高水平“走出去”
以创新合作方式、增强合作效率、深化合作质量为主线,主动对接、积极服务,促进全球创新主体在京集聚,支持用好北京创新资源、全国大市场和应用场景,实现高质量发展。强化服务、拓展渠道,支持北京创新主体扩大“出海”、加速国际创新布局,面向全球更大范围配置创新资源、深化创新合作,提升创新成果服务全球能力,推动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四)加强全面统筹,凝集发展共识形成最大提升合力
坚持扩大开放创新服务创新主体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遵循市场规律,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突出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强化政府服务功能,提升创新主体国际化发展水平。强化包括在京国际组织机构、外国商学会、外资研发中心、外资企业等,与本地各类创新创业主体合力构建北京高水平创新生态的同等重要作用。
(五)构网络筑平台,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创新生态
围绕一条主线-服务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聚焦提升创新主体国际化水平,着力拓展国际科技交流合作网络,提质国际科技合作载体,增强国际科技合作平台建设,紧抓北京高标准推进“两区”建设和中关村示范区新一轮先行先试改革契机,推动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着力形成开放创新政策叠加效应,促进提升科技创新国际化水平,实现到2027年,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国际化水平达到全球一流水平。
三、主要内容
《行动计划》分为第一部分“总体要求”、第二部分“实施六大行动,提升科技创新国际化水平”、第三部分“保障措施”。
(一)第一部分 总体要求
包括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
1.指导思想。提出科技创新国际化工作,需坚持的指导思想。深入贯彻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中关村世界领先科技园区建设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发挥北京教育、科技、人才优势,坚持高质量“引进来”、高水平“走出去”并重,以扩大高水平开放为重心,推动北京科技创新国际化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发展,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提供有效支撑。
2.基本原则。提出开展科技创新国际化工作,需坚持的工作原则,即“创新引领,主动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双向促进,推动构建协调包容、合作共赢、共同繁荣的全球发展格局”,“市场主导,提升创新主体国际化发展水平”,“深化改革,构筑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开放环境。”
3.发展目标。提出到2027年,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国际化水平达到全球一流水平,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持续完善,人才、技术、资本要素流动活跃度世界领先。政府间、园区间国际科技合作机制不断丰富,民间国际科技交流合作活力持续增强。参与建设“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达15家,推动开展国际联合研发项目100项,在京外资研发中心达300家,通过《专利合作条约》(简称PCT)专利申请量达到1.2万件,进入科睿唯安Q1区科技期刊达120本,中关村论坛国际影响力和吸引力显著增强,科技活动矩阵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为全球科技合作注入新活力。
(二)第二部分 实施六大行动,提升科技创新国际化水平
围绕服务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这一主线,共提出“六大提升行动”“20项重大任务”“68项重点举措”,从国际科技交流合作网络、载体、平台、合作、生态、活动6大维度,推动全面提升北京开放创新水平。
1.实施国际科技合作网络拓展行动
一是持续丰富完善国际科创交流合作体系。积极融入国家科技外交工作,构建双边、多边政府间科技合作框架,拓宽民间科技交流交往渠道。二是建设“一带一路”创新合作网络重要枢纽。实施新时代“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北京行动计划,在带路沿线地区布局创新平台载体,参与共建“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和新型基础设施。三是加快国际科技组织与机构集聚发展。支持在京发起设立国际科技组织、标准组织,鼓励科技人才在国际科技组织机构兼职、任职,支持外国高校院所来京设立科研机构。
2.实施国际科技合作载体提质行动
一是强化提升“三城一区”国际化承载力。支持“三城一区”依托各自创新和资源优势,在基础研究、高技术研发、未来产业发展等方面,增强国际化发展能力。二是挖掘分园国际科技合作发展潜能。推动提升中关村各分园创新治理能力,绘制国际产业创新地图、建立国际产业合作库,精准开展国际科技合作。三是深化并扩大国际创新集聚区建设。深化中日、中德园国际创新集聚区建设,支持在综保区内开展保税研发、离岸创新,加快朝阳国际创业投资集聚区建设。
3.国际科技合作平台建设行动
一是加强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建设。优化国际科技合作基地认定机制,分类培育国际科技合作功能单元,深化国际交流合作关系。二是持续培育跨境技术转移机构。鼓励技术转移机构加快海外布局,支持跨境技术转移机构完善国际网络,引导科技孵化器建立国际科技项目“速通”机制。三是推动大科学装置面向全球开放共享。发挥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等的作用,谋划发起或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逐步构建依托大科学装置的开放共享创新生态。四是支持科技园区加强国际合作。围绕“一带一路”沿线布局建设海外科技园区,引导各分园、特色产业园、大学科技园等园区载体加强与国际科技园区、创新区域,加强创新合作和产业对接,提升国际创新服务效能。
4.创新主体国际合作提升行动
一是围绕创新全链条深化国际协同创新。推动在基础科学领域国际交流合作。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领域,促进应用技术国际合作。围绕量子科技等前沿技术领域开展国际联合研究,培育未来产业。二是促进外资创新主体集聚发展。深化落实外资研发中心系列政策,推动实现外资研发中心数量、能级双提升。以“清单化”靶向对接全球知名科技企业,促进来京发展。三是助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鼓励科技领军企优化国际创新布局,加强产业国际合作。支持创新主体申请外国专利,参与国际标标准化活动。支持企业参加全球知名、行业重点展览展会,逐步放大“以会促商”效应。
5.开放创新生态卓越行动
一是优化提升知识产权环境。支持境外知识产权服务机构等来京开展业务,对接知识产权国际机构,营造国际化知识产权环境,完善知识产权融资、保险服务体系,服务企业“出海”。二是提升人才国际化发展服务水平。支持北京科技人才拓展国际视野,提高国际人才认定与服务保障,提升来京便利性、在京创业可及性,增强国际人才吸引力。三是完善国际化科技金融服务机制。加快中关村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与国外大型金融机构对接交流,支持科技企业境外上市发展,为中小科技企业提供国际专项金融服务。四是积极推动政策制度创新与改革。主动对接改革任务,推动国际创新要素资源自由流动、高效配置,推动更多改革措施向示范区全域推广实施。
6.国际科技交流合作促进行动
一是坚持高水平举办中关村论坛。突出中关村论坛国家级、国际化发展,打造全球举办、全球参与、全球传播的高水平开放平台。二是建设高水平国际科技活动矩阵。以“首善标准”办好IASP 2025年世界大会,培育高端化、品牌化、国际化科技交流活动,打造北京国际学术交流季国际前沿学术高端交流平台。三是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期刊。支持创办国际一流学术期刊,深化开放科学北京实践,持续提升北京创新的国际影响力和号召力。
(三)第三部分 保障措施
从强化组织保障、增强政策引导、加大监督评估和抓好宣传引导四个方面,明确了行动计划实施中的有关保障措施。
四、政策亮点
一是系统谋划北京市科技创新国际化工作路径。坚持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围绕服务提升创新主体国际化能力这根主线,从国际科技交流合作网络、载体、平台、生态的维度加强谋划设计,促交流、强合作,推动创新主体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
二是凝聚最广泛的科技创新国际化发展共识。充分发挥政府引导和服务作用,统筹好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关系,进一步凝聚在京高校院所、国际组织与机构、科技园区、创新平台载体、内外资科技企业,和布局海外的创新平台载体、分支机构等深化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共识,形成推动提升国际化水平的最大合力。
- 相关政策:
- 相关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