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科信发〔2025〕8号
各有关单位:
现将《北京市科技赋能文化领域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5-2027年)》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执行。
特此通知。
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
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
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
北京市广播电视局
北京市文物局
2025年1月24日
(此件主动公开)
北京市科技赋能文化领域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5-2027年)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加快实现文化领域数字化赋能与信息化转型,促进首都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特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总体思路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落实市委十三届六次全会精神,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先进科技作为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支撑,建立健全文化科技融合创新体系,以人工智能、互联网3.0、虚拟现实、超高清显示等前沿技术研发和转化应用为主线,打造一批数字化应用新场景,大力培育新型文化企业、文化业态、文化消费模式,营造文化科技创新生态,激发全社会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加快培育文化科技新质生产力,高水平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二、发展目标
到2027年,突破一批文化和科技融合关键技术,实现5项以上重大标志性文化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打造10个以上科技赋能文化标杆应用场景,促进100项以上新技术新产品应用推广,建设一批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和产业园区,涌现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与科技融合领军企业、独角兽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切实推动文化领域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文化产业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大幅提升。
三、重点任务
1.提升文化领域科技创新水平。加强人工智能技术研究,提升文生图文、文生音视频等高质量文化内容识别和生成水平。加强互联网3.0技术研究,利用多模态内容生成等技术提升数字人智能交互水平。加强通用图形处理器芯片、全功能GPU芯片自主研发迭代,提升文化数字内容计算处理能力。加强无线网络智简传输、云化虚拟化等通信网络关键技术研究,提升网络对文化新场景、新业务的灵活支持能力。加强8K超高清、Micro LED等新型显示技术突破,实现超高清、大色域、高亮度的文化领域高保真视频图像再现。加强新材料、新设备研发,推动纳米、新型显示等材料,以及虚拟现实终端、全息投影等设备在文化领域应用。推动区块链技术在文化资源确权、交易等领域应用,实现文化内容溯源和版权保护。建设光场、3D云渲染引擎共性技术平台,为文化领域高质量、低成本3D数字内容生产提供共性支撑。
2.推动重大标志性文化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升级。推动文化基础设施数字化建设,重点推动博物馆、剧院等现有公共文化设施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升级。充分发挥特色博物馆优势,利用VR、AR、文物知识图谱、超高清视听等技术,探索裸眼3D展示、数字人讲解,建设虚拟现实体验馆,搭建与历史对话的“时空隧道”,不断创新博物馆展览形式、文物活化模式,增强博物馆科技感、现代感以及公众互动感、体验感,讲好中国传统文化故事,助力“博物馆之城”建设。加快推进剧院、艺术中心等重点文化设施项目建设,鼓励运用5G、4K/8K、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互联网3.0等技术,开展沉浸演出、交互体验、智能演艺。鼓励开展云演播、云展播,丰富线上演出内容供给,做优做强线上演播品牌,助力“演艺之都”建设。
3.增强文旅场景智慧化体验。鼓励运用新一代三维建模、空间智能交互、空间计算、数字孪生等前沿技术,在文旅景区开展3D线上游览、游客共创体验、智慧导览等应用,实现线上线下文化体验的深度融合与拓展。鼓励利用人工智能、5G、大数据、虚拟现实等信息技术,拓展数字化、智慧化文旅场景应用,挖掘内容丰富、特色鲜明的文旅科技创新应用场景,为游客提供个性化、沉浸式文旅体验和便捷化、多样化消费方式,激发文旅行业创新发展活力。以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技术为载体,融合互联网3.0、光影等技术,积极推进虚拟数字人演唱会、沉浸式电影院、球幕影院、数字音乐剧场等沉浸式文旅娱乐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建设智能图书服务联合研发平台,研发图书智能检索大模型,开发图书文献智能推荐系统,在公共图书馆开展示范应用,助力“书香京城”建设。
4.助推广电视听行业高质量发展。推动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虚拟现实等先进技术在广电视听领域、出版业应用。加大对广电视听领域先进技术研发的支持力度,针对超高清视听全产业链的发展需要,开展核心技术攻关。推动现场制作系统、高阶环绕声采集等设备开发和量产,并在超高清视听行业规模化应用。打造可信交互、终端互联、场景共用的人工智能辅助文化创作共性技术平台,提高创作效率和质量。推动超高清制作降本增效和数字资产共享,加快建设国际一流的中国数字视听制作中心。提升超高清视听节目制播能力和超高清视听文化数字内容供给能力,推进沉浸式视频、超高清第二现场、云转播等产业生态发展,助力广电视听领域重点项目转化应用。推进前沿技术和科幻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建设科幻影视垂类大模型,推动一批大制作、高口碑科影融合示范项目加速落地,探索AI、云端制作、虚拟拍摄等新技术在科幻影视制作中应用。开展游戏渲染引擎、交互等核心技术攻关,推动AIGC、智能穿戴等新技术在游戏业应用。
5.助力文物保护数智化。研究利用数字化采集技术,对文物古迹、历史建筑、传统技艺等文化遗产进行全面、精准的数字化记录,建立文化遗产数字档案库,实现文化遗产的长久保存和永续利用。研究利用大模型、数字孪生等技术,构建文化遗产“副本”。研发文物保护修复新技术与新材料,结合纳米技术、生物技术等前沿科技,开发针对不同材质文物的修复材料和工艺,提高文物保护修复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创新开展跨区域、跨学科的学术交流、技术研发、装备利用和AI技术智能辅助鉴定。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录工程,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进行全面系统记录。综合运用多媒体等技术,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物数据资产和数字资产的保护传承与开发利用。加强古籍保护数字化建设,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加强古籍典藏的保护修复和综合利用。
6.打造一批科技文化创新载体。发挥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试验田”作用,打造文化产业改革探索区、文化经济政策先行区和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推动更多先行先试政策落地。布局一批文化和科技融合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市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北京市级文化产业园区,引进一批企业孵化器、共性技术服务和成果转化平台等,构建适应入驻创新主体发展需要的多层次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切实提升文化科技产业园区品质,积极争取国家级创新平台建设。培育一批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推动新技术新产品首次进入文化市场,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技文化产业集群。
7.促进文化科技交流合作。充分利用中关村论坛、北京文化论坛、科技周、科幻大会等平台,促进产业链上下游交流合作,带动科技文化相关产业发展。聚焦“国际博物馆日中国主会场”“周口店北京人遗址申遗四十周年”等重要节点,策划一系列文化与科技融合活动,用科技手段提升活动交互体验感,并发布一批文化需求场景,加强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宣介,促成一批创新主体供需双方合作签约。发挥“两区”制度创新优势,将“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促进数字文化产品和服务多渠道、多层次、立体化出海,提升北京文化科技品牌的国际影响力。
8.加强文化数字内容智能治理。深入探索人工智能在社交媒体、网络视听等内容识别审查和风险防范,以及网络净化等方面的应用,提高文化治理现代化。建设图文视听内容安全联合研发平台,研发风险识别大模型,开发风险智能识别软件,在图文网络视听等领域开展示范应用。建设互联网信息内容治理大模型,提供高效、精准、全面的舆情线索发现、舆情态势研判能力,在宣传和网信领域开展示范应用。
四、保障措施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和旅游局、市广播电视局、市文物局等部门参与的文化科技融合工作组织协调机制,定期召开工作调度会,促进文化和科技两大领域的资源要素整合和共享。
二是强化政策引导。加大文化科技创新专项资金支持力度,科技部门与文化部门建立“共同凝练需求、共同编制榜单、共同组织实施”的联动机制,实施“揭榜挂帅”,强化文化领域科技供给,吸引更多社会资本支持文化科技创新。
三是加强队伍建设。加快建设文化和科技融合创新领军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加快复合型、创新型、外向型文化科技跨界人才的培养,鼓励国家和北京市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北京市文化产业园区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共建人才培养基地。
四是加强实施监测。针对重点需求、项目、技术,建立台账,实时动态调整。组织开展对科技赋能文化领域重点项目的跟踪评估,加强供需对接,定期归集汇总落实进展,为决策提供支撑依据。加强科技伦理治理,做好人工智能伦理风险预警与跟踪研判。
本计划自印发之日起实施,执行至2027年12月31日截止。实施期间如遇国家和本市相关政策调整,按照国家和本市最新政策规定执行。
- 相关解读:
- 相关政策: